3月16号全国人大通过了慈善法。慈善法颁布的真正意义为:一、慈善组织是核心,规范与管理,提升公信力;二、社会价值,倡导利他主义、包容互助;三、经济地位,慈善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新渠道使志愿者增值。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黄浩明教授在本届大会上指出,慈善组织的规范与管理有三大突破:
第一,慈善组织可以直接登记。第十条:设立慈善组织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本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社会组织,向其登记民政部门申请认定。
第二,变年检制度为报送制度。第十三条:慈善组织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开展募捐、接受捐赠、财产管理使用、项目实施、工资福利。
第三,慈善组织建立行业协会。第十九条:慈善组织依法成立行业组织: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交流,提高慈善行业公信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慈善组织的社会地位:
第一,社会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第二,利他主义,公开、公平、公正,组织利害关系人不能作为受益人。
第三,互助互济,倡导慈善精神、互助精神。各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各组织内部,也可以开展,包括社区也可以开展互助活动,这是对慈善行为的开放式的做法,过去是没有的。
社会组织的经济地位:
? 社会组织60.6万个,比13年增长10.8%
? 就业682.3万人,比13年增加7.2%
? 新增就业45.7万个,占全国的3.46%
? 增加值为638.6亿元,比13年增长11.8%
? 接收各类社会捐赠524.9亿元
中国社会组织的现况(2005-2014):
慈善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利益相关者面非常广。第一,政府部门包括民政管理、税务管理、审计管理;第二,企事业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媒体;第三,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非单位、基金会。
慈善法的重要特征之二是涉及领域宽泛。扶助类: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促进类: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防行类: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其他类:符合慈善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慈善法的重要特征之三是内容丰富全面深刻。如下图:
慈善法的九大亮点,如下图: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捐赠方和收益方的关系,需要一个完全的信息公开的平台,让捐赠人和受益人都公开,让捐款的去向、用处都做到公开透明。
公信力(3E型)指标界定:经济考量、效率考量、效果考量。
公信力(3D型)指标的衡量和测定型:诊断机会、设计战略、发展目标。
公信力(外部)LTA指标:合法指标、透明指标、问责指标。
公信力(内部)GEM指标:治理结构、执行能力、监督机制。
慈善组织要达到最优化,要通过内部变迁,还要组织优化,最后要行业的增值。提高公信力主要是内部组织的变迁和外部问责机构组合形成人力团队优化。行动层面主要取决于行动决策监督。信任度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核心。
慈善组织的发展途径,关键是要把收益方和执行方结合起来。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须做好良好治理、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业务发展工作。
社会团体是否需要转登记成为慈善组织:
最后,黄浩明教授强调,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发展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