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医院王维民教授在本届慢病大会上讲到,适宜的运动对慢病防控是不可或缺的,适量运动的好处包括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保持合适的体重,预防多种慢性病,预防骨质疏松症,提高睡眠质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王维民教授强调,适宜的技术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技术要突出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技术要有特殊性,不能只是一些简单的手环。
王维民教授坦言,在做慢病管理的十多年,慢病管理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健康素养问题,民众普遍缺少健康的理念、健康的意识。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大众健康素养知识的普及。
在讲到慢病康复时,王维民教授指出,对于心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要从以“静养”为核心转为以“运动”为核心。对于慢阻肺患者在其病情平稳期应加强运动康复,提高胸背、腰腹的肌肉力量,可以有效改善肺功能。肾脏疾病康复运动可以减少身体限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CKD患者身体机能下降。
2004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关于“运动与高血压”的立场声明:运动降低血压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一次耐力运动后血压可降低约5-7mmHg并可持续22小时。
2010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关于“运动与2型糖尿病”的联合立场声明:有氧训练与抗组训练能够提高胰岛素灵敏度,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加拿大的科研人员以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心脏衰竭和心肌病患者为对象,研究运动干预对心脏康复效果,发现运动锻炼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并可改善:腰围、体重指数BMI、血压、胆固醇、抑郁焦虑、运动耐力、身体机能。
运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能消耗。根据运动过程中供能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和抗阻运动。
有氧运动
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时的心率在其身体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64-76%),而且能够自由呼吸到氧气,且持续至少20分钟以上的运动。包括:游泳、跑步、健身操、骑自行车。
无氧运动
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持续时间较短。包括:赛跑、举重、跳高、肌力训练。
抗阻运动
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一定外界阻力的运动。包括:哑铃、杠铃、自身体重作为负荷的练习。
王维民教授讲到,有氧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把有氧运动落实好了,再去做一些力量训练,会有更好的效果。他不建议轻易向患者推荐无氧运动。
在慢病管理过程中,王维民教授发现了以下10大运动误区:
1. 静态的生活方式
2.日常活动或家务劳动代替体育锻炼
3.用步数做标准
4.总运动量偏大,而有效运动量不足
5.过度运动
6.运动连续性差
7.运动强度不足
8.运动间隔过长
9.运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10.没有准备运动和整理运动
在为患者做运动指导时,不能盲目的去做。应该帮助患者降低其风险,化解风险。在做运动指导前应做好运动评估与干预工作。
一、运动前评估--排除运动禁忌
–血糖高于16.7mmol/L或低于4mmol/L
–未控制的高血压或血压超过180/110mmHg
–不稳定性心绞痛
–未控制的心律失常
–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
–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二、制定运动处方--四要素即频率、强度、时间、方式
以糖尿病运动处方为例介绍:
–有氧运动
?频率:每周4-5次
?强度:运动靶心率(个体化)
?时间:每次30--60分钟
?方式: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
–抗阻运动
?频率:每周运动不低于2次,间隔2天以上
?强度:承受力在中等强度
?时间:每次运动20--30分钟
?方式:哑铃, 弹力带等
如何掌握运动强度呢?以靶心率为量化指标:
1、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中等强度:64-76%)
最大心率简单推算法:220-年龄
最大心率精确计算法:206.9-0.67×年龄
2、心率储备法
(最大心率-静息心率) ×强度% +静息心率
在做了初步的评估后还需要做运动能力测评、心血管功能评估,进行实时准确的无线心率监测,准确的心肺功能耐力测试和运动能力评估功能,个性化的测试负荷选择,科学指导运动强度的选择。
王维民教授特意强调了老年人运动的注意事项:
1、刚开展运动时,强度要低,运动持续时间不要太长
2、抗阻运动之前,最好进行有氧运动
3、无法达到最小运动量(1000千卡)时,也要尽量多完成可以耐受的体力活动,避免静坐少动
4、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渐超过最小体力活动量
老年人的抗阻运动
频率:每周2次,间隔48小时以上
阻力:适当减小,增加重复次数(单次最大力量的60%,每组重复15次)
强度:5-6分疲劳感觉
注意:
1、避免屏息动作
2、动作要领:发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
最后,王维民教授说:“运动是良医,运动是良药”,运动干预在慢病管理能够做成闭环。目前,全球没有成熟的饮食检测和追踪工具,从运动做起,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意志,进一步带动其的饮食管理能力。这也许就是慢病管理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