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开展慢阻肺监测,完善慢性病监测体系 下一篇: 提升预防接种对慢性病防控的作用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资讯 > 热点
慢病防控之我见:用恢复健康的办法解决慢病问题
2018-12-19
来源:
11764
0
本人曾经是一名干了20余年的急诊内科医生,每天生活在紧张忙碌的抢救之中,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抢救仪器的不断更新,抢救手段的日臻完善,医院逐渐扩大,危重病人也越来越多,从1993年至2008年,日抢救人数10余人至30-50人,从没有120接诊任务到120不停地接诊,从单纯由医生根据病情选择性开药到有药品回扣刺激开药,从挣基本工资到有经济指标的绩效考核。 救治每一位危重症患者,都由多名医务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大量金钱,患者本身处于极度痛苦中,众多家属参与,只有少数患者能够从鬼门关里被抢救回来,并有生活质量。只要预先交代好病人病情危重,失去了急救的最佳时机,99%的家属能够接受抢救不成功,不到1%的家属会挑医院各种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告状、投诉,人没了,从医院赚一笔钱也划算。每天上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把患者当成假想敌,在高度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抢救患者。 随着自身年龄的增加,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毅然决然地离开急诊工作岗位,搞相对轻松的体检工作,开始反思医学不是万能的,所以尽可能的早期预防比什么都重要。医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医学的目的应该是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治疗疾病只是维护健康的手段之一,但不应该是主要手段。于是寻找健康元素,学习了健康管理师课程,学习了营养学、医用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清空了原有疾病医学的临床思维,打开另外一扇窗-健康医学,看到健康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想到美国诗人Robert的一首小诗中最后一段话,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条路,使得一切多么的不同。 现在,我走在健康医学的这条路上,没有高科技的诊断技术、不断创新的抢救病人的手段和昂贵的药物,没有波涛汹涌的动容场面 ,没有名医、地位、职称和医药大产业。医院、药厂、医疗器械厂既赚不到患者的钱,也赚不到国家的钱,医生本身的收入也大幅度下降,看似没有医学价值,回报给人的健康却无法估量。 健康医学是人类理智善良的产物 ,专找健康因素,体查健康,判断健康危险因素,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找回健康,围绕健康下功夫,专门消除疾病的起始端,把异常状态拉回到健康状态。健康中没有大起大落让人动容的那些波折,没有功利得失的刺激,只是给于正常状态。 要保持健康,必须转变观念,观念决定我们的行为,以下是我们需要转变的观念: 一、从疾病医学转到健康医学,从重视得病后的治疗转到重视预防疾病发生与发展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务人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我们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比喻,如今医生都集中在一条洪水泛滥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的研究经费研究着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植树造林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我们不能等人的病,而应该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的人“落水”。 二、从健康到疾病是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起始和终末端 所有慢性病都会经历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到疾病高危险状态,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疾病出现不同的预后。慢性病这个过程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其间的变化多数并不被轻易察觉,各阶段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有可能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三、慢性病病因非单一性,而是具有复杂性 过去,致病因子—机体反应表达—器官组织损伤—结局。当致病因子作用特点详尽阐明,给予拮抗治疗,问题迎刃而解。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加,社会活动方式改变,活动范围扩大,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人口老龄化,导致身心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快速增加,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很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现井喷状态。 四、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 慢性病多是由许多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时间,才会逐渐显示出症状,病程长,形态功能造成的损害一般不易恢复正常。慢性病一般经历6个发展阶段,1、无危险阶段2、危险因素出现,3、致病因素出现,4、症状出现,5、体征出现,6劳动能力丧失。临床医学重视已经出现症状的病人,而预防医学着重研究疾病尚未形成前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评价个体健康水平,预测个体在今后发生某种疾病的几率,提出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达到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目的。 健康都坏在一个“等”字,等有症状,大多数不是疾病的早期,而是疾病晚期,甚至是终末期。没病的等得病,有病的等复发。医院的模式是等患者得病到医院就诊,两头等导致预防医学的缺失,导致大部分患者不能回归到健康状态。 五、未达“诊断标准”并非“没事” 过去“必须达到什么标准”才诊断某疾病,而不达到此标准则一律视为“正常”。未达到诊断标准应该说是发出警告,要对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评估、干预,降低疾病风险。 六、名医不等于上医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思是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疗疾病的医生,而是最擅长防病的医生。现在的名医都是在疾病的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医生,都是治已病的医生,属于下医的范畴。解决13亿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决不能靠打针、输液、吃药、各种手术,而要靠维护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七、慢性病无法根治,但是可防可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多数与生活方式有关,其中膳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吸烟、酗酒、精神压力、饮食睡眠无规律,都是可以干预的,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八、医生治人的“病”,不等于治“患病的人” 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临床医生往往只把着眼点放在检查病人的生理病理改变上,进而开出消除器官病理改变,恢复器官功能的药物技术处方,也就是说医生治的是人的“病”,而不是“得病的人”。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但要把人当作有生物特性的自然人,更重要的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人。慢性病急性发作,通过对症治疗,多数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会反复发作。得病的是人,如果只落脚在人的病上,这就局限了,病人不仅有生物属性,更有社会属性,所以不能只看他得这个病的简单的生理问题和病理问题,还要看到很多与此有关的社会影响、心理影响,以及精神和环境影响,深入到心理和社会层次去解释每一个病人的发病因素,为病人开出医学处方的同时开出社会处方。 要保持健康,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树立健康意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一种圆满适应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消除与预防疾病是维护健康的主要手段但不是促进健康的全部和唯一的手段。随着

  

河北省遵化市人民医院

 

本人曾经是一名干了20余年的急诊内科医生,每天生活在紧张忙碌的抢救之中,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抢救仪器的不断更新,抢救手段的日臻完善,医院逐渐扩大,危重病人也越来越多,从1993年至2008年,日抢救人数10余人至30-50人,从没有120接诊任务到120不停地接诊,从单纯由医生根据病情选择性开药到有药品回扣刺激开药,从挣基本工资到有经济指标的绩效考核。

 

救治每一位危重症患者,都由多名医务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大量金钱,患者本身处于极度痛苦中,众多家属参与,只有少数患者能够从鬼门关里被抢救回来,并有生活质量。只要预先交代好病人病情危重,失去了急救的最佳时机,99%的家属能够接受抢救不成功,不到1%的家属会挑医院各种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告状、投诉,人没了,从医院赚一笔钱也划算。每天上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把患者当成假想敌,在高度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抢救患者。

 

随着自身年龄的增加,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毅然决然地离开急诊工作岗位,搞相对轻松的体检工作,开始反思医学不是万能的,所以尽可能的早期预防比什么都重要。医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医学的目的应该是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治疗疾病只是维护健康的手段之一,但不应该是主要手段。于是寻找健康元素,学习了健康管理师课程,学习了营养学、医用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清空了原有疾病医学的临床思维,打开另外一扇窗-健康医学,看到健康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想到美国诗人Robert的一首小诗中最后一段话,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条路,使得一切多么的不同。

 

现在,我走在健康医学的这条路上,没有高科技的诊断技术、不断创新的抢救病人的手段和昂贵的药物,没有波涛汹涌的动容场面 ,没有名医、地位、职称和医药大产业。医院、药厂、医疗器械厂既赚不到患者的钱,也赚不到国家的钱,医生本身的收入也大幅度下降,看似没有医学价值,回报给人的健康却无法估量。

 

健康医学是人类理智善良的产物 ,专找健康因素,体查健康,判断健康危险因素,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找回健康,围绕健康下功夫,专门消除疾病的起始端,把异常状态拉回到健康状态。健康中没有大起大落让人动容的那些波折,没有功利得失的刺激,只是给于正常状态。

 

要保持健康,必须转变观念,观念决定我们的行为,以下是我们需要转变的观念:

 

一、从疾病医学转到健康医学,从重视得病后的治疗转到重视预防疾病发生与发展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务人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我们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比喻,如今医生都集中在一条洪水泛滥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的研究经费研究着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植树造林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我们不能等人的病,而应该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的人“落水”。

 

二、从健康到疾病是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起始和终末端

 

所有慢性病都会经历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到疾病高危险状态,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疾病出现不同的预后。慢性病这个过程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其间的变化多数并不被轻易察觉,各阶段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有可能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三、慢性病病因非单一性,而是具有复杂性

 

过去,致病因子—机体反应表达—器官组织损伤—结局。当致病因子作用特点详尽阐明,给予拮抗治疗,问题迎刃而解。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加,社会活动方式改变,活动范围扩大,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人口老龄化,导致身心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快速增加,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很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现井喷状态。

 

四、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

 

慢性病多是由许多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时间,才会逐渐显示出症状,病程长,形态功能造成的损害一般不易恢复正常。慢性病一般经历6个发展阶段,1、无危险阶段2、危险因素出现,3、致病因素出现,4、症状出现,5、体征出现,6劳动能力丧失。临床医学重视已经出现症状的病人,而预防医学着重研究疾病尚未形成前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评价个体健康水平,预测个体在今后发生某种疾病的几率,提出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达到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目的。

 

健康都坏在一个“等”字,等有症状,大多数不是疾病的早期,而是疾病晚期,甚至是终末期。没病的等得病,有病的等复发。医院的模式是等患者得病到医院就诊,两头等导致预防医学的缺失,导致大部分患者不能回归到健康状态。

 

五、未达“诊断标准”并非“没事”

 

过去“必须达到什么标准”才诊断某疾病,而不达到此标准则一律视为“正常”。未达到诊断标准应该说是发出警告,要对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评估、干预,降低疾病风险。

 

六、名医不等于上医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思是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疗疾病的医生,而是最擅长防病的医生。现在的名医都是在疾病的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医生,都是治已病的医生,属于下医的范畴。解决13亿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决不能靠打针、输液、吃药、各种手术,而要靠维护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七、慢性病无法根治,但是可防可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多数与生活方式有关,其中膳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吸烟、酗酒、精神压力、饮食睡眠无规律,都是可以干预的,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八、医生治人的“病”,不等于治“患病的人”

 

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临床医生往往只把着眼点放在检查病人的生理病理改变上,进而开出消除器官病理改变,恢复器官功能的药物技术处方,也就是说医生治的是人的“病”,而不是“得病的人”。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但要把人当作有生物特性的自然人,更重要的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人。慢性病急性发作,通过对症治疗,多数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会反复发作。得病的是人,如果只落脚在人的病上,这就局限了,病人不仅有生物属性,更有社会属性,所以不能只看他得这个病的简单的生理问题和病理问题,还要看到很多与此有关的社会影响、心理影响,以及精神和环境影响,深入到心理和社会层次去解释每一个病人的发病因素,为病人开出医学处方的同时开出社会处方。

 

要保持健康,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树立健康意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一种圆满适应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消除与预防疾病是维护健康的主要手段但不是促进健康的全部和唯一的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发展,由防治疾病所不能包括的健康促进的措施将占更重要的地位。

 

温饱阶段——救死扶伤——看得起病——没有管理

 

小康阶段——好医好药——看的好病——疾病管理

 

富足阶段——延年益寿——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健康管理

 

健康人人有责,要从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上认识与维护自身健康,保持健康要确保正常运转的生理功能免遭干扰失常。人生活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之中,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人体要不断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因而,内环境的恒定是维护人体自由生存的生理条件。人们要保护自身健康,必须首先维护体内相对恒定的环境不受干扰破坏,以确保生理功能始终维持于正常状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内环境恒定细胞功能就正常,它们具有神奇的自我调控、自我组织、自我诊断、自我修复、和对抗感染功能,通过每秒几十亿次的化学反应掌控着我们的身体机能 ,我们一生的再生能力、自身的免疫力、生命活力都离不开身体正常的细胞,离不开内环境的恒定,保持内环境的恒定以抵抗疾病,胜于直接治疗疾病。

 

二、进行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提高管理健康的意识和水平

 

 

认识健康的目的,不仅仅是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状态,而且使处于健康状态的人更加健康,并向健康的最理想状态而努力,时刻绷紧健康这根弦,警钟长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   摆正医疗定位

 

医疗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全能,医疗对人体健康只起8%的作用。美国世界结核病疗养院创始人特鲁多医生墓碑上镌刻着他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直言了医学的局限。我们必须接受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的现实。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曾指出: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强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正确掌握医疗的“度”,过犹不及,避免医疗伤害的发生。

 

四、   认识人的自我痊愈能力


 3-2.jpg


人有很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包括维持健康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排除异己祛除疾病的能力,只有健康水平高或稳态水平高的时候,这种能力才能表达出来。人们只要主动地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并科学地生活,就能促进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纠正失调的稳态,抵御各种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五、   认识人对自己的健康是一种责任

 

健康从何而来?世界卫生组织有精辟的论述,健康长寿,15%决定于遗传因素,10%决定于社会因素,7%决定于自然环境,8%决定于医疗条件,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是公众的,医疗条件是国家提供的,对于民众个人来说健康的金钥匙60%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以及规律作息,充足睡眠。真正的健康来自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应该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像鹰一样重启生命。

 

3-3.jpg


六、认识慢性危险因素特点,终身全方位多层面预防慢性病

 

慢性病危险因素特点:

 

 3-5.jpg


1潜伏期长,隐性危害大。危险因素作用于机体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其危害作用,潜伏期长使疾病危险因素不易确定,给机体预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也为其干预赢得时间与机会。

 

2.多因素联合作用增强其致病危险性,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可彼此诱发致病作用,而明显增加其危害性,提示我们在临床预防工作中,应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

 

3.特异性弱。疾病发生往往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而一种危险因素也可以导致发生多种疾病。

 

3-6.jpg


4.广泛性存在。慢性病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且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必须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才能是人们充分认识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危害,并自觉的加以避免,最终达到增进健康减少发病的目的。

 

七、坚持订阅生命时报、健康时报、保健时报,不断提高健康素养

 

使人们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保健效率。

 

八、建立健康管理群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由集高级健康管理师和高级医师于一身的人士建立健康管理群,管理者以身作则,对所有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监测(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健康评估(预测各种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健康干预(帮助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控制危险因素)。通过这三个环节不断循环运行,螺旋上升,以减少危险因素个数和级别,使人们保持低风险水平。健康管理群由优秀的生命个体组成,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生命要靠生命来点燃和照耀,我们又联系着更多的生命个体,这种群体越做越大,越建越多,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让更多的人走上健康的道路,远离疾病。


来源    第九届中国管理大会征文汇编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