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6.6%,其中心血管病为第一位死因,占比超过40%。”中国疾控中心慢病社区处副研究员翟屹说。
翟屹教授指出,美国在70年代已经实现了心血管死亡率的下降,而我国目前冠心病死亡率仍然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密切的关系。
美国1980-2000年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约一半,产生这种降低效果的各种因素作用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群总胆固醇水平的下降,占24%。我国的研究数据显示国人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归因于胆固醇升高。
?高血压患者降脂治疗带来的额外获益
在高血压患者中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胆固醇干预研究:10305例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给予额外降脂治疗干预3.3年后,总胆固醇风险降低1.1mmol/L,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心脏病发生风险降低36%,脑卒中风险降低27%。
?糖尿病患者降脂治疗可减少心血管发病风险37%
糖尿病患者(84%合并高血压)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胆固醇干预研究:纳入2838例糖尿病患者,在同样控制血糖、血压的情况下,给予额外降脂治疗干预3.9年后,总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降低37% 。其中,急性心脏事件风险降低36%,脑卒中风险降低48% ,死亡率降低27%。胆固醇干预效果在1年后开始显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重要提示
?心血管病可以预防和控制。
?高胆固醇血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压、血糖、血脂综合管理可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
?目前我国只关注了血压和血糖,对血脂管理对血脂管理重视不足。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在2003年启动了血脂异常健康管理项目试点工作,以探索建立相关管理服务模式、流程、规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管理模式,为国家将血脂异常纳入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回顾过往心血管防治和应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2002—2012年,我国民众血脂异常人数呈上升趋势,从18.6%上升为40.4%,由此可见我国对血脂的管理重视程度不足。血脂异常是冠心病最重要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采取治疗性因素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将血压、血糖和血脂综合管理会产生1+1>2的协同作用。
为基层血脂管理提供权威技术保障与平台
?建立社区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指南:内容包括心血管5大危险因素和两大常见疾病,简单、实用;
?建立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知识管理系统有网页版和手机APP版,既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知识,同时可节约基层医生69%重复劳动的工作量。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价的指标体系,将整合的过程是不是规范,就诊记录是不是清晰,在我们开药的方面有没有做到要求,都纳入指标体系。
?社区医生工作平台引入了十年风险评估系统,这样只要信息进来就可以对患者进行评估,也可为他节约工作的时间,同时在为高危人群进行管理的时候,如果这个医生看诊以后没有给高危人群提供意见,我们也会有一个窗口提醒这个医生不要忘记重要的环节。
在北京、杭州、深圳开展了对6.7万余人的社区试点血脂异常管理,基层机构综合管理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措施可行、效果明显。
杭州试点
将血脂管理纳入健康管理系统,与血压、血糖同等管理
?建立血脂门诊
?血脂首席医师及导师制结合
健康管理色彩标识、分级管理
?实行血脂化验单“赤橙黄绿”
?系统中色彩可视化显示不同危险分层、分级管理
?与签约服务结合:签约患者达到72.48%
深圳试点
全市覆盖,筛查和管理了15,724名高危心血管患者;
主要干预措施:
纳入社区公共卫生评估标准;
特色大众宣传教育:多渠道、广覆盖、形式多样(手册、报纸、电视、地铁广告、广播等)。
下一步工作
(一)结合深圳初步评估结果,完善、补充卫生经济学评估,为开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提供充分依据;
(二)完善基层血脂异常综合控制技术规范、管理流程和方案等,并在基层推广和使用;
(三)积极推动知识系统在推广和人群管理中的应用;
(四)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进一步开展血脂管理试点项目,验证一期成果在其他地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