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伟伟教授在本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上指出,2014年我国居民死因构成显示,城市和农村的心血管疾病(CVD)病死率均超过40%,平均为43%,居疾病死亡构成首位。目前,我国每年因CVD死亡人数约370万,按该死亡人数测算,约每8.5 s便有1人死于CVD。此外,农村居民CVD 病死率超过城市居民(44.06% 与42.51%)。农村CVD病死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现阶段,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CVD防控任务依旧艰巨。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显示,对CVD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可有效控制CV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我国的经验也显示,CVD防控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与高血压关系比较密切的脑血管病的死亡,目前已出现了遏制现象。
高血压
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2.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7亿。陈伟伟教授坦言,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一直采纳的是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到目前为止这个数据要更新了,患病人数应该会进一步增加。
除不断攀升的患病率外,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于1991—2001年对10525例年龄≥40岁的非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平均8.2年的随访。研究显示,男性高血压累计发病率为28.9%,女性为26.9%,平均年发病率为3.5%。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纳入了19万例7~17岁的汉族学生。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男生16.1%,女生12.9%),且随年龄上升而增加。
儿童高血压患病率自2000年开始上升显著。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 (CHNS)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从1991年的7.1%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13.8%,年均上升率为0.47%。
不断升高的高血压发病率原因主要为盐摄入量过多、超重肥胖和过度饮食。对于儿童而言,其原因主要是超重和肥胖。
广州市对6~8岁的7203例(男53.0%)儿童基线的体质量状态与随访4年的高血压发病率分析发现,儿童4年累积高血压发病率随体质量指数的升高而增加。
吸烟
居民吸烟数据与既往相似,无太大改变。但需指出的是,自1984年以来中国男性吸烟率一直属于世界上最高的人群之一。国家疾控中心的一项流动人口调查显示,职业劳动性人群吸烟率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为3%~45%。
胆固醇
2007-2008年CNDMDS研究显示:TC增高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岁以后妇女TC升高,患病率高于男性。
超重与肥胖
在我国九个省市人群进行的CHNS对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了长期监测,近20年来多次横断面调查(每次调查均超过5千人)资料显示,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呈持续的上升趋势。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在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近10万人。结果表明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非常高,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1985-2010年全国共进行过5次学生体质与健康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7-18岁在校青少年,每次调查的样本量均超过20万。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超重、肥胖率分别是1985年的8.7倍和38.1倍。
大气污染
2015年国家心血管病报告首次设置了大气污染板块。有研究分析了北京市2010年至2012年PM2.5浓度与369,469例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事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日平均PM2.5浓度为96.2?g/m3,该浓度每增加10?g/m3,当日的IHD发病增加0.27%。此外,PM2.5浓度对IHD发病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暴露于高水平PM2.5后的1、2和3天仍然会观察到IHD发病的升高。
介入治疗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网络申报数据显示,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例数增加趋势明显,但增幅呈下降趋势,2014年增幅为近5年来最低10.22%。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或者每百人介入治疗比例仍属于比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