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黄岛区: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慢性病患者全程健康管理试点区 下一篇: 分级诊疗新思路:创新背景下的基层医疗原创...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资讯 > 政策
甘肃:渭源县健康促进模式初步实现就诊病人减少、医疗费用降低
2016-03-30
来源:甘肃省卫计委网
14253
3
2015年渭源县被省卫生计生委确定为全省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试点县以来,坚持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为关键, 扎实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由医疗服务向预防保健转变,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费,初步实现了就诊有序、病人减少、医疗费用降低的改革目标。

  

      2015年渭源县被省卫生计生委确定为全省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试点县以来,坚持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为关键, 扎实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由医疗服务向预防保健转变,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费,初步实现了就诊有序、病人减少、医疗费用降低的改革目标。全县县级以上住院人数占12.4%,全县87.6%的住院病人在县内获得了有效的治疗。县内季度门诊就诊人次和住院就诊人次为117942人、8073人,较总额包干前下降了13.19%和10.28 %。三是新农合住院县、乡级补偿比为85.11%、70.89%,较改革分别增长了2.31个和3.56个百分点。县、乡级次均住院费用为2873.4元、794.67元,比实施前分别下降了12.16个和13.6个百分点。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构建大卫生工作格局。根据全省健康促进模式改革会议精神,渭源县政府组织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卫计、发改、财政、人社、教体、农牧林业、环保、水利、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以及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渭源县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渭源县健康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个组织都明确了工作职责,靠实了工作责任,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完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工作机制,借助多部门力量促进全民健康。

  二、强化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全县统一印发了《致全县人民的一封信》、宣传折页及宣传手册,进行入户宣传;制作标有“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字样的家用围裙,并在体检时发放;组建了农民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宣传队,将制作的标有“渭源县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宣传员”的彩色绶带发放到宣传队员手中;在县城主街道以宣传专栏、宣传灯箱和文化墙建成了健康文化长廊,在人口最为聚集的什字路口,制作了LED电子显示屏,专门对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在路园、会川等乡镇建成了人口健康文化街。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宣传,使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将健康促进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用慢病精准管理助推精准扶贫。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健康促进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渭源县制定出台了健康促进村(社区)、健康促进家庭、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医院“五个阵地”建设,加强慢病宣传和干预,对因慢病引起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采取县、乡、村三级慢病管理人员包村、包乡、包户形式,对贫困户慢病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积极探索和引导贫困群众精准防病、精准诊疗、精准住院,使贫困群众以最少的费用维护自身健康,提高健康水平,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用健康促进模式慢病管理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四、全面开展健康检查,做到应检俱检。健康体检是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的基础,为此,渭源县对男55周岁以上、女45周岁以上的群众进行了摸排,共排查出应检对象98000多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与计划生育包村干部一道,对全体村民以户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疑似慢病患者以体检通知单的方式告知其到乡镇卫生院或在村上设置的体检点参加免费体检,完成一个村,评估一个村。今年全县16个乡镇确定目标村82个,目前,已完成体检72个,体检19881人,签约8596户,筛查出慢病患者18307人。

  五、积极推进医疗费用总额包干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疗机构从重医疗向重预防转变。一是调整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分配方案。把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52%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用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模式体检排摸工作;48%用于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4+1”服务团队签约服务费用。二是实行门诊和住院费用总额包干制。根据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近3年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水平以及住院患者人次数、医疗费用、当年统筹基金增长幅度、多点执业医师各项指导服务费用等指标,合理确定本年度补偿费用总额,按照每季度总额包干费用的 60%下拨医疗机构作为周转基金,按季度预付,每月结算,年底决算。三是健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奖罚机制,出台了《渭源县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合理确定任务目标,细化和量化考核内容和目标,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实现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半年对各医疗机构集中考核并兑现奖惩,对考核完不成目标任务的扣出部分资金,50%用于县级业务督导单位的指导费用,50%的用于奖励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四是建立费用控制奖惩制度。对总额包干费用有结余的医疗机构,结余部分归医疗机构所有,并按一定比例予以奖励;当月实际补偿金额超过包干总额的,超出部分由医疗机构承担,对超额部分费用按5%的比例予以处罚。五是建立结余资金再分配制度。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新农合累计结余资金,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为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五、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作用,有效促进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将中医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落实到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的全过程,通过预防保健的方法减少患病人群,提升健康水平。一是各医疗单位均设立了中医科,规范了中药房,配备了针灸治疗床、电针治疗仪、中药熏蒸床等设备;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和项目资金,投入300余万元建成了20个富有特色的中医馆;在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等中医诊疗设备。二是定期开展了针灸推拿技能大赛、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中医师承教育、健康沙龙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活动,全面落实了中医药费用新农合“三个百分之百”报销政策。三是建立了占地50亩的“百味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共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103种。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