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合影
钟南山和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为CARD揭幕
2015年4月25日,是一个值得广大呼吸疾病慢友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Health Opportunity for People Everywhere)携手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共同宣布成立中国呼吸疾病联盟(China Alliance of Respiratory Diseases),致力于改善中国1亿多名呼吸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报告和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系是人类第三大致死病症,为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中国约有1亿名慢阻肺患者,其中哮喘患者达3000多万,少年儿童的哮喘发病率为4%,诊疗率为86%,而成人哮喘发病率为1.78%,诊疗率仅为39%。
钟南山
“因慢性呼吸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12.32%,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5.75%。在中国,很多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未能及时就诊,” 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数据,出席大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称, “到2020年,慢阻肺可能会成为全球五大最严重疾病之一,我们应着力加大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力度,扩大防治范围,保障公众健康。”
王辰
对于慢阻肺给大众健康带来的危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指出,中国慢性呼吸疾病盛行的一大主因就是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中国呼吸疾病联盟的成立将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专业人士及公众搭建一个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平台,提升中国公众对慢性呼吸疾病的认知和重视,并通过一系列专业活动与公共教育活动加大呼吸疾病的防治力度,“通过专家与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中国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控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
Linda Heitzman
“提升公众对呼吸疾病的认知、减少呼吸疾病患者的医疗负担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对吸烟人士和长期生活或工作在灰尘、生物燃料和固体燃料环境中的高危人群来说更是刻不容缓。” 世界健康基金会执行副总裁Linda Heitzman女士说,世界健康基金会推动成立了中国呼吸疾病联盟,与众多合作伙伴协力解决这一健康问题,并将通过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提出有据可依的建议,在未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慢性呼吸疾病的目标。
健康报社长王硕主持专家组讨论
据介绍,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未来的工作重点为:
1、收集、更新相关证据,引起决策者对慢阻肺和哮喘疾病的关注,推动将慢阻肺和哮喘纳入慢性疾病管理范畴;
2、加强医疗保健与疾病防控体系内的呼吸疾病防治力度,包括针对慢阻肺、哮喘与儿童哮喘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为医疗保健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向医院捐赠肺功能检测仪器;全面提升当前的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三级预防体系。
3、提升肺功能检测认知与能力,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引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列入居民年度体检范畴的可行性。我们将与中国的地方社区卫生中心携手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引入高危人群初级保健范畴的可行性、成本效益和益处。
4、加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呼吸疾病防治力度(针对初级医疗保健提供者),包括在二三线城市为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单位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和模块,并为有需要的医院捐赠1万台简易肺功能筛查仪器、1万台雾化器、1,100台FeNO设备和1,100台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仪。
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以下简称基金会),是一家早在1958年成立于美国的国际性非盈利性的健康培训组织。宗旨是通过健康教育和人道主义援助,以达到可持续的健康改善。从早期在世界上首个和平时期的医疗用舰S.S.HOPE号开展工作以来,基金会主要从事医疗培训及慈善工作,目前会已在全球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80多项合作项目。
在企业层面,秉承对中国患者的承诺,阿斯利康中国与世界健康基金会就中国呼吸疾病联盟项目达成合作,凭借其全球领先的科学领导力及科研实力,助力中国呼吸疾病联盟的运行与发展。双方将携手提升医疗健康行业对慢性呼吸疾病的认知和重视,并最终改善中国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磊
阿斯利康中国和香港地区总裁王磊(Leon Wang)先生称,联盟的成立将从战略角度帮助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效地应对不断恶化的呼吸疾病。阿斯利康中国希望,通过疾病专家、公共卫生官员以及世界健康基金会的共同努力,凭借各方在医疗保健教育和疾病预防领域的丰富经验,我们能有效提升呼吸疾病的大众认知、帮助尽可能多的患者得到及时并且恰当的诊治,最终使每个患者获益。
除阿斯利康的鼎力支持外,中国呼吸疾病联盟还将积极寻求医疗健康行业领域的其他顶尖企业和组织、医疗专业人士、呼吸内科专家、疾病防控部门和公共卫生专家的合作。
中国呼吸疾病联盟的支持方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医疗健康产业协会、丁香园、麦肯健康、摇篮网、欧姆龙、尚沃、泰格医药、翼多、杏树林、好大夫、中国慢病管理网等行业领先机构和企业,为联盟的发展提供技术、内容和执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