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变化在脸上会反映出来。健康的脸色具有红黄之色,隐藏于皮肤之内,光泽明亮润泽。这是人体精神健旺、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但也会因年龄、体质、遗传、职业、日晒程度等因素又有所差别。如果脸色与平时有较大的改变,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的因素外,就要考虑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性。
1.皱纹额
心脑血管病。这可能是用脑过度的信号。时间久了,脑部缺氧会引起头痛、偏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建议:适当地用手指梳理额部,一方面可以减少皱纹,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压力。
2.熊猫眼
体内水分排不出。如果早上起来发现他的眼圈发黑、脸色晦暗,则表明他的肾脏负担太重,身体里的水分排不出去。
建议:可多吃利水食物,用鸭肉煮栗子、红白萝卜煮肉汤喝。
3.眼皮黄色肿块
眼部周围出现黄色小肿块(一般为米粒或黄豆大小),应及时做血脂检查,这往往说明高胆固醇偏高。这种黄色小肿块(也称黄色瘤)常见于四五十岁人群,主要是由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偏高导致皮下脂肪堆积所致。
建议:可通过服用他汀等药物、改善饮食及生活方式予以控制。
4.红鼻子
脾胃湿热。如果鼻头发红,且鼻头和鼻周经常生疮,这就表明体内脾胃湿热,抽烟喝酒、贪食辛辣的人常会有这些症状出现。鼻尖如果呈紫色可能是血压偏高,或盐和酒精摄取过多。
建议:选用健脾化痰祛湿的食物,如文蛤、扁豆、萝卜等。忌吃肥甘厚腻、过咸过甜、生冷刺激之品,不宜饮烈酒、咖啡等。
5.黑耳朵
肾虚。如果耳朵越来越“黑瘦”,还常常伴有听力下降、耳鸣头晕等症状,是肾气衰败之相。
建议:少饮酒,少吃精细食物,少吃糖。每晚临睡前做次按摩,要记得不要只按耳廓,耳周围也应一一按到,一直延伸到颈部。
6.脸色发青
脸色青多因气机不调,血行不畅,血液淤滞于面部。中医认为肝脏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肝气郁滞则气血失和,面色青。这种体质多为气郁质、淤血质。
建议:可多食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麦、蘑菇、苦瓜等。少食收敛酸涩之物,如乌梅、泡菜、柠檬等,以免阻滞气机。不可多食冷冻食品。
7.脸色发黑
脸色暗黑多为肾虚。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肾气虚衰时,人的容颜黑暗、鬓发斑白、齿摇发落、未老先衰。体质多为阴虚质或特禀质。
建议:注意固护自己的精气,可以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乌贼、水果等。忌吃辛辣刺激性、煎炸爆炒的食品等。
8.脸色发白
脸色发白多是气虚、阳虚为多。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脸色及手掌苍白。阳气虚弱,不能温润体肤,也会导致脸色发白。体质多为气虚质或者阳虚质。
建议:气虚质者可多食健脾益气、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或选用补气药膳调养身体,如小米、粳米、豆腐等。阳虚质者则应少食生冷肥腻之品,盛夏也不例外;适当多吃一些温阳壮阳的食品,如羊肉、韭菜、茴香等。
9.脸色发红
脸色发红的人为阳热盛,红色在中医五行中属于火,所以身体内火气盛就会表现为面色潮红。这类人的体质多为湿热质。
建议:宜食用清热化湿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如辣椒、大葱、大蒜等;宜少食狗肉、牛肉、酒等温热食品。
10.看嘴唇
正常人的嘴唇红润而有光泽。如果唇色发青,则可能是因为血液循环不通畅形成的血管栓塞、中风等;唇色暗黑,多为消化系统有病;嘴唇发白,多有贫血的可能。
建议:饮食上可以选用活血补血的食物,如黑米、芝麻等。忌吃辛辣刺激之品(如大蒜),少吃海藻、草豆蔻、荷叶等。
11.看舌头
健康的人舌头为淡红色,润泽,干湿适中。如果颜色暗红则表明气血不足,可能有心脑血管疾病;淡红则可能有贫血或者慢性疾病。舌苔如果厚而腻,可能是体内寒湿严重;黄而厚,则可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有炎症;舌苔黄腻,则可能是消化不良或急性肝炎病的先兆。
建议:气虚质可选用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或选用补气药膳调养身体,不可食用过于黏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血虚质可选用活血补血的食物,如芝麻、牛奶、乌骨鸡、羊肉等。
12.拇指食指颤抖
拇指食指搓药丸似的颤抖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征兆。
很多人不把手指颤抖当回事,往往归结为酒喝多了等原因,但医生则认为这是一大警示信号。这种颤抖往往说明大脑中控制肌肉的相关部位已经受到一定损伤,切勿大意。
13.手在胸前无意识拍打
一些患者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动作可能标志其身体有疼痛发生。如果患者不直接指向疼痛部位,而是下意识地“以手为扇”在胸前摆动,则可能是心绞痛的症状。
心绞痛往往发生于胸部正中,但可能会辐射到肩膀、后背、颈脖、下颌或手臂。医生往往会开出硝酸甘油帮助患者放松扩张血管,促进血流,改善心绞痛症状。
14.坐下时偏向椅子一边
患者坐在椅子的一边,腿部靠在椅子边缘,则可能存在脑瘤。
如果脑瘤影响到负责视觉的大脑部位,患者视野就会受到影响,对所见之物的判断也会出现偏差。与医生交谈时,患者很可能会下意识地重新调节坐姿及方向,以弥补脑瘤导致的视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