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增创发展优势。今年年初,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了题为《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增创中山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报告,为全市新一轮改革部署奠定了基调;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实施意见》和《中山市2014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点》等方案的实施,也为这一轮改革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当前,随着2014年进入最后一个月,各领域的年度改革任务也进入了收官阶段。深耕一年,改革成果收获几许?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中山又以哪个起点再出发?
解决百姓看病难,是中山市卫计局进一步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出发点。自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如何?12月1日,记者从市卫计局获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启动多种形式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促进优质资源有序流动,以及出台医改综合配套文件的工作已完成,而出台《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这一目标,由于中山拟出台文件需在省出台相关文件后再行确定,因此将推迟出台中山的实施意见。
3个“1+N”医改配套文件先后出台
大医院实力强、医术高,长期以来,“看病就去大医院”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挤,进一步加重了大医院“看病难”。如何将大医院和社区医疗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直是困扰卫计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1月18日,由中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牵头、中山市中医院与中山市西区医院协作的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成立。往后,患者在医联体内任一家医院就医即可享受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和预约“特权”,而双向转诊模式既让患者方便就医,也为患者节约了开支。
市卫计局副局长伍中庆透露,在出台医改综合配套文件方面,该局已经完成全年任务计划。今年3月份和9月份,市卫计局先后出台《中山市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方案》、《中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方案》以及《中山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3个“1+N”医改配套文件,各项工作也响应医改有关政策正在开展、运行当中。
此外,《中山市卫生计生服务资源整合模式探讨》、《中山市公立医院改革路径研究》课题已获市政府立项。
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
而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方面,相关工作正稳步铺开。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24个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已取得独立法人资格;三乡镇、东凤镇、石岐区、东区、五桂山等15个镇区中心已建成并验收,其余9个镇区均已完成选址,并已进入招标或施工阶段。
据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涵盖了基本医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两项功能。可以满足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转诊服务、康复医疗服务、政府卫计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探索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使用中医药服务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易、廉的特点。
此外,今年3月份,小榄、古镇两镇区已启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式服务试点工作。该模式将引导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创新,通过转变服务观念促进城乡基层医疗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据悉,两试点镇区目前实行无偿服务形式,以此为基础将逐步在全市范围推开。
社会办医文件与省尚有两点不同
伍中庆表示,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可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但此前定下的出台《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这一目标,由于中山拟出台的文件与广东省在9月中旬下发了关于扶持社会办医的征求意见稿有较大不同。“现在在医师多点执业以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两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如中山出台相关文件首先要对接好省下发的文件。但广东省的正式出文时间未定,因此将推迟出台中山的实施意见。”伍中庆说。
据了解,市卫计局已完成《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的二轮征求意见,并于7月22号就此问题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调整2014年度绩效管理考评指标内容的请示》,申请推迟出台文件,市政府于8月28日批示由社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反馈,正在跟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