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海外上市笑开了花,也有人在国内再出大手笔,联想控股旗下的专业并购基金管理者弘毅投资,联合其他投资人,共斥资37亿元人民币,同时投资于东软集团旗下的东软医疗与东软熙康。
弘毅背后站着联想控股,也站着CPPIB(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高盛这些全球投资界的“泰山北斗”。
先看东软医疗的投资:公告披露,先是威志环球、高盛、通和、东软控股合计出资11亿元人民币购买东软集团持有的“老股”,接着这四方再和东软医疗员工持股公司共同对东软医疗增资16亿元人民币。
再看东软熙康:景建创投、高盛、协同禾创、东软控股、熙康员工持股公司对熙康增资1.7亿美元。
那么,问题来了,都说弘毅领投,CPPIB参股,体现在哪儿呢?
威志环球就是由弘毅投资实际控制,并由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CPPIB)拟直接或间接参股,而景建创投也是弘毅投资的实际控制公司。
顺便补下课,有些朋友在提到弘毅投资时,总喜欢加个“顾问公司”、“北京公司”、“上海公司”神马的,那肯定是不对滴,只有“弘毅投资”这四个字才是它的真姓名。
先来看看这些联合投资人。
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成立于1869年,是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高净值个人等各领域的众多客户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在全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都设有分支机构,跟联想控股一样,也是弘毅的出资人(传说中的LP)。
CPPIB,全名是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全名是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跟咱的全国社保基金是不是很相似啊?公司总部在多伦多,并且在香港、伦敦、纽约以及圣保罗设有分部。截至2014年9月30日,基金总规模为2344亿加元(按今天汇率,超过12582亿元人民币),据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也是弘毅的出资人。
通和资本Frontline Bio Ventures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风险投资基金,也是大名鼎鼎的元禾控股投母基金投资的第一支专业基金,创始人陈连勇博士拥有在中美两地生命科学领域超过20年的行业经验,跟弘毅掌门人赵令欢一样,也是国家“千人计划”的评审专家。
协同禾创,不熟悉?好吧,小编说个名字,您一定知道,李万寿博士,深创投的前任总裁,没错,就是他创办的投资机构。
投了WHO?——投资就是投人
联想控股的投资真经是柳传志常说的六个字:“事为先,人为重”,弘毅这些年坚持的就是这个信条,赵令欢直观地称之为“投资就是投人”。
具体到这个项目上,投资东软,就是投资刘积仁和他的团队。
刘积仁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91年,时任东北大学教授的刘积仁靠着三个人两间半教室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东软,时至今日,东软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总资产近百亿元,拥有员工近20000名,在中国建立了10个软件研发基地,8个区域总部,在6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 在美国、日本、欧洲、中东、南美设有子公司。东软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软件公司,也是最先通过CMM5和CMMI(V1.2)5级认证的中国软件公司。
赵令欢怎么评价刘积仁?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探听到了原话:“弘毅十多年投资了80多个公司,第一次把这么多钱投给一位“老师”,东软是一家有历史的企业,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强悍生命力,是因为刘老师所率领团队有战略眼光,有追求和梦想,有强大的执行力。”
当然,刘身经百战,决不是轻易就能被投资人打动的企业家,他对弘毅的评价是“这一次引入战略投资者,是东软新征程的开始,也是变革,是公司生命的再造,因为东软想“活得更长”。所以,东软如果需要资本,内部就可以解决,但是东软选择的是平台,是机会,是创新的制度。现在很高兴迎来了令欢领衔的投资人组合,能够支持东软构造新的生态系统和创新制度。”
董秘王楠也表示:“东软是幸运的,我们很高兴在又一次开始的时刻,迎来了以弘毅为代表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东软携手同行。”
悄悄透露一下,同在IT圈打拼多年,刘积仁和柳传志一直以来也惺惺相惜。
前面说了“投资就是投人”,选啥行当、啥企业同样是个大学问。
弘毅这十年来的投资思路始终沿着中国市场的需求,而今天的“需求”,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城镇化、消费升级这两个主要动力推动下,中国老百姓不断出现和提升的需求;二是经济结构转变的方向、政府政策引导的取向。
弘毅这一轮投资的对象,恰恰是他们在前十年投资实践基础上最为看好的方向和模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增加、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对于医疗的加大投入, 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和技术进步,以东软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企业,逐渐发挥本土企业研发和生产的能力、市场优势,开始主动引导局部市场的整合和部分细分产品的进口替代。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全球规模超过25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约45亿美元,而且中国的预期增长会保持在10-15%,这速度,跑赢GDP啊。
东软医疗业务模式很新,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提供商,在过去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研制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T、磁共振、数字X线机、彩超、以及核医学成像设备等系列产品,产品已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8000家医疗机构用户。
而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都在快速被更新、被颠覆。东软熙康就是与移动互联结合的新模式的代表者,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云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基于O2O模式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平台,构建连接医疗机构、医生、家庭与个人的健康管理服务生态系统。目前,熙康在中国30多个城市推进“健康城市”、“健康社区”的布局,构建了覆盖5000多个城乡社区、2000多万人口的健康医疗服务网络。
东软熙康的健康管理业务,是符合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方向,弘毅通过介入这个在中国具有先发优势和丰富医疗资源的平台,整合医疗产业链资源,将着力支持团队打造中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公司。
8年前,媒体高人把赵令欢只在弘毅内部说的一句话写了出来,我们翻出来给大家看看,“弘毅每次签约后,内部会有一个低调的庆祝酒会,这时候赵令欢往往对如释重负的同事们说,‘祝贺你们,现在这个项目开始了!’”
最后,我们从公告里可以看出,这两家公司将谋求独立上市。
11日,东软集团(600718.SH)发布公告称,为了推动其两家子公司——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和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的业务快速发展,东软集团为这两家子公司启动增资扩股计划,引入国内外知名投资者,包括弘毅、高盛等对东软医疗、东软熙康进行投资,加上东软集团将东软医疗的部分股权转让,这次融资获得的资金总额高达37亿元人民币。
这笔融资将主要用于东软发力医疗设备和健康管理业务,从医学影像硬件、医疗软件、健康管理与服务、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层面出发,形成产业链闭环。获得国内国际资本注资后,东软将深耕医疗健康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此次融资也意味着东软已经把握住未来医疗市场的大机遇——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快速发展。5年前,东软开始布局包括健康在内的大医疗产业,并在医疗设备、医疗软件、健康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如今又有国内国际大资本的青睐和融入,使得东软在硝烟弥漫的大医疗市场竞争中愈发引人注目。
创国内与国际相关领域融资的新高
据东软集团公告,弘毅、高盛、东软控股等投资人将斥资16亿元人民币对东软医疗进行增资,并以11.33亿元人民币从东软集团购买其所持有的东软医疗一定比例的股权,同时未来东软医疗的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也将持股。本次重组完成后,东软集团仍持有东软医疗33.35%的股权。与此同时,弘毅投资、高盛等投资者将共同对东软熙康进行1.7亿美元的增资,同样也为东软熙康管理团队及员工设置了股权激励。本次重组完成后,东软集团将持有东软熙康32.81%的股权。虽然未来东软集团不再控股这两家公司,但仍是这两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据资料统计,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本轮融资将分别刷新国内医疗器械领域和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管理领域最大单笔融资的纪录,而东软熙康本轮融资也是全球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管理领域最大单笔融资之一。
中国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领域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由于中国的市场庞大,用户思维与时俱进,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一位互联网医疗行业人士认为,此次融资将再次大规模触发VC、PE进军医疗健康行业。同时,那些获得巨额融资的企业,将在医疗行业跑马圈地,竞争势头风起云涌。
多赢是合作的基础
如果从医疗设备、医疗软件算起,东软在医疗领域耕耘已有10余年,并且硕果累累。而早在5年前,东软高瞻远瞩向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产业进军时,国内还没有多少企业意识到医疗健康诱人的前景。而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医疗市场已经是烽烟四起。东软熙康作为东软转型BBC模式(B2B2C)的突破点和未来的生命力,在这个时候增资扩股,无疑是在寻找更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我们先看看近年来东软在医疗设备和健康管理业务的经营状况。据了解,东软大医疗业务分为医疗设备、医疗软件与服务以及健康管理三块,其中医疗设备在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医疗软件和服务均在东软集团医疗IT事业部,而健康管理业务则在东软熙康公司。
有分析人士认为,东软此番引进国内国际知名投资机构,获得37亿元战略投资,这么一大笔资金,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东软集团作为上市公司在熙康业务上的资金投入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融资扩股,建立适合医疗设备和健康管理业务特点的发展模式,也为这两块业务未来做大做强和独立上市,创造资本架构和商业模式上的条件。
据了解,弘毅资本早就开始医疗产业的布局,此次入股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将使得它在医疗硬件、软件和数据端获得明显的优势,弘毅的医疗布局将更加完整和稳健。而东软可以借其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而高盛是国际大投行,对东软医疗、东软熙康未来可能的赴海外上市,打通全球市场,很有帮助。
由此可见,弘毅、高盛等公司的投资,将从研发投入、股权结构、商业模式、品牌影响和人才激励等多个方面促进东软医疗、东软熙康的发展,为他们的高速发展注入一针助推剂。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吸收投资,东软集团在两大子公司的股权将被进一步稀释,未来不再控股这两家公司,不再将东软医疗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这是否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和业绩呢?实际上,东软熙康的亏损与东软医疗的盈利两个数字基本可以相互抵消,对东软集团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东软集团可以用股权转让得来的11亿元资金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与此同时,东软集团仍然是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的第一大股东,未来这两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这些对东软集团、分拆的医疗、熙康公司以及其他战略投资者,是多方共赢的结局。
成为医疗领域的阿里巴巴,东软的机会有多大?
医疗行业的市场机遇正在爆发。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预测,2015年,美国有1/3的GDP来自医疗卫生健康产业,中国目前是5%,即使以7%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测,医疗卫生健康产生贡献10%的GDP,整个行业规模就有8万亿。
无论是资本界,还是企业界,亦或创业者都大规模涌入这个行业。笔者认为,在这场角逐中,能够做好互联网+医疗+IT的公司将最终胜出。医疗不仅仅是硬件的医院、设备,更是用户、网络、医疗机构之间的连接。IT已经成为任何一个产业的水电煤,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是这个时代创业者的必杀技。这样的趋势给了东软巨大机会。
今年9月,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公司的股价最高峰接近130美元,市值3000亿美元。而阿里巴巴覆盖的是零售产业互联网化。在互联网重构传统行业的趋势下,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会涌现出下一个“阿里巴巴”吗?
东软在医疗行业“扎得很深”。1997年,东软就研制成功CT等医疗硬件设备。1999年,东软推出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服务,给大型医院、社保机构等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成为中国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领导者。云计算时代,东软又推出基于互联网的云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2009年,东软推出熙康业务,它利用个人可穿戴、物联网的逻辑,以及在B端后台的优势,东软打通了B2B2C的商业闭环。熙康的出现,让东软的医疗设备、软件与服务完整地整合在一起,爆发出更大的产业势能。
这得益于东软多年形成的企业基因——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拥抱变化一次次获得新生,也让东软在企业内核层面,拥有这样的能力。从人才激励、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创新,东软每一次都在变化中寻找生命力,赢取自身的战略目标。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将这种创新归结为企业的“增量式创新”。他认为东软在过去每几年就会塑造一次新生命,通过转型重生一次。每一次转型成功,是之前深厚的积累与等待,是机会到来时的能量释放。
5年前,刘积仁就看到了大医疗行业的机会,并开始筑巢引凤,而今如他所愿,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缺,他的大医疗梦、大健康梦应该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