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完善农村慢性病防治政策机制——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健康扶贫。在广大农村,不少人患慢性病导致贫困。“应完善农村慢性病防治政策机制,有效遏制农村慢性病高发态势,让农村群众脱贫奔小康。”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说。
据统计,农村居民已经成为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四类慢性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刘家强指出,慢性病已经成为农村群众健康的重大隐患和贫困的主要因素,也给政府的医疗保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
通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刘家强发现,农村慢性病高发的原因有三点。“第一,与农民的生活观念、保健意识、饮食习惯等有关。”他说,“第二,农村健康教育薄弱,农村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不够,预防、治疗不重视、不及时,小病拖成大病。第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不高,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办法措施少,方式单一,主动服务作用发挥不够。”
因症施策方能药到病除。刘家强建议,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慢性病防治的投入,建立农村慢性病防治基金,大力推进农村“治未病”健康工程。
“要把主要慢性病纳入农村群众免费体检范围,把主要慢性病的防治纳入医疗扶贫的政策覆盖范围。”刘家强说。
精准落实是保障。刘家强建议,各级政府应对农村慢性病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各地农村慢性病的主要病情、趋势、发病原因和预防治疗情况等,认真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的单位,要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强督查、检查和考核,下力气抓落实。
基层卫生部门的作用不容小觑。“乡村卫生机构要把农村群众慢性病的防控作为主要职责。”刘家强说。
其次,要做好农村慢性病的体检筛查,建立管控档案,提供科学治疗指导和咨询服务,着力提高慢性病的防治水平,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避免小病到大医院治疗。
最后,刘家强建议,要着力加强农村卫生网底建设,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我认为,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尤其重要。”刘家强说。(林晓洁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