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6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在日内瓦,世界心脏联盟发出警报,每年全球失去生命的人群中有十分之一是跟心脏病有关的。 同时,这个组织公布一组数字:心血管疾病每年夺去1700多万人的生命,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0%。
中国情况:
资料显示,中国心脏病高发已成趋势,每年新发50万人,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列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可能达到400万。
来自成都市三医院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该院心内科共收治214名以急性胸痛为表现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较2013年同期上涨20%,其中66例为急性心肌梗塞,64例施行急诊冠脉支架手术,40岁以下年轻化及75岁以上老龄化发病人群明显提升。
世界情况:
每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幸存者至少有2000万,但其中多数人有很高的复发和死亡风险,这让世界心脏联盟感到惋惜,因为至少80%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过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心血管疾病高危筛查率低 “三高”控制达标率低
要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心血管防治是重要一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要实现这一远景,我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表现为心血管疾病高危筛查率低、“三高”知晓率低、控制达标率低、高危人群用药率低。二是医疗资源不平衡,需要要进一步推广分级诊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公布了心血管风险筛查项目进展。并指出,筛查结果再次印证了国人心血管病防控方面的问题,筛查针对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发现年龄50岁以上“三高”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人群。筛查针对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其他5项危险因素(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的统计结果显示,其中90%以上的患者至少合并一项危险因素;合并风险因素越多,对健康危害越大。
高危人群是一级预防的核心人群,孙教授说:“证据证明:在这类人群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筛查结果显示,在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高危人群中,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不足40%,在年龄超过50岁的高血压且合并至少1项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仅有37%。”
心血管病防治关键在于危险分层
针对这一现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赵冬教授在解读《2016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时说:“做好心血管病预防的关键在于危险分层,建议通过危险因素筛查,锁定高危人群。”
一级预防目标人群是具有一定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急性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人群,其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二级预防目标是对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减少疾病复发的危险、减少并发症和提高长期生存率;其中,首次心血管病急性发作常常来不及得到救治,心血管病导致的早死主要发生于一级预防人群。因此,一级预防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