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糖丸疫苗退役可新免费疫苗未上岗 专家建议推后接种 下一篇: 价格改革要稳妥也要创新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资讯 > 热点
2015年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布
2016-07-15
来源:健康报
14132
3
7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

  

       7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9.8万份,较2014年增长5.3%;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9.3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8.2%。《报告》显示,2015年,65岁以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达21.5%,严重报告比例达28.7%;且自2009年以来,这两项比例持续7年上升,提示要特别关注老年患者用药问题,需格外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加强用药前和用药期间监护。

  根据《报告》,2015年我国已有28万余家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用户,全国96.6%的县有报告,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1044份;各项指标均较2014年有所增长。

  2015年,全国共收到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1.3万余例,占总体报告数的36.7%,其中严重报告2.84万余例;与2014年相比,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上升1.2%,严重报告增长16.6%;严重报告中,排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抗结核病药、β-内酰胺酶抑制药。在中药注射剂方面,全国共收到不良报告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9798例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

  《报告》还特别提出应关注心血管系统用药安全,2015年化学药不良报告总体排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占10.3%,仅次于抗感染药,连续5年上升;按化学药口服制剂排名,不良报告数量前20名的药品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多达7个。《报告》提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要注意鉴别疾病类型和分期,恰当选择最合适的药物,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