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北京时间15时,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世界卫生组织194个成员国参会,并于会议期间围绕妇女与健康、 环境污染、脊髓灰质炎防治、大规模严重突发事件应对等53项议题进行磋商。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部长贾加特?普拉卡什?纳达当选本届世界卫生大会主席,中国、塞内加尔、巴巴多斯、阿富汗、圣马力诺等5国代表当选副主席。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是一个过渡和变革的时代。自然灾害、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给全球带来了巨大 危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可预期的影响,以开放、合作为基石、提升全球及各国的卫生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
陈冯富珍指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推动了全球卫生体系改革。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建立新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如建立应急基金,配置 灵活的捐款机制,以确保有充足基金应对突发事件;建立全球卫生应急团队;设定新的业务程序,简化行政手续,提高决策速度。这些新机制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实现。
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18日下午举行一般性辩论。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一般性辩论发言中明确表态,中国支持将卫生系统建设和卫生安全纳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李斌表示,面对近年来频发于各国乃至全球的卫生应急事件,其核心是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是指过硬的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其中包括“四大支柱”,即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体系、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准确快捷的信息报告系统以及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队伍。近年来,中国政府全面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的建设标准;持续提升卫生应急的法治化、机制化、规范化水平;建立起卫生部门牵头,20多个部门参与的卫生应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联动和科学、高效决策。
此外,中国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缩短为4小时,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周边部分国家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在全国分区域设置“平战结合”的4类36支国家级和近2万支、20多万人的地方卫生应急处置队伍。两年来,已组织开展了120多起较大级别以上的紧急医学救援,诊疗伤员2.6万多人。
李斌指出,当前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着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和卫生监管体系,完善覆盖到社区的基层保健网络。2007年消除了淋巴丝虫病;2014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
指标均提前达到了千年发展目标;2014年还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要求。建设有应变能力的卫生系统为这些健康指标的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李斌在发言中也强调,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国需要共同参与、共同应对,积极履行自身的国际责任。
当天,李斌代表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第三次续签“关于湄公河流域疾病监测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期进一步加强湄公河流域疾病监测合作的实施、政策和战略框架,以支持和促进次区域疾病监测合作。
根据备忘录要求,各成员国需加强国家和区域在上述重点疾病以及“国际卫生条例”所涵盖的任何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监测、风险评估、疫情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以促进更加快速、有效地控制疫情。这也将为实施国际卫生条例核心能力建设提供机遇,并为制定最终减少这些疾病负担的卫生和社会政策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