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2012中国卫生论坛在京开 面对慢病和医改,多国卫生政要抒己之见 下一篇: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解读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资讯 > 热点
梁晓峰:我国慢病监测还缺乏“中国数据”
2013-09-27
来源:健康界
15430
3
WHO全球慢性病监测框架指标有,水果摄入量、超重和肥胖、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总胆固醇升高等等。梁晓峰表示,这些都是慢性病监测的危险因素。我国开展的并不晚,但苦于经费、资源有限,做的还不是太多。

  

“我国目前尚未建成比较全面的电子化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与WHO全球监测框架指标比较,还有很多指标缺乏中国的数据。”8月18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控烟办主任梁晓峰在“2012中国卫生论坛--慢病防控专题”论坛上指出,监测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我国的慢病项目评估及综合评估能力薄弱,很多项目的实施缺乏效果评价,很多省份没有本省的综合评估报告。”

梁晓峰表示,我国的监测与评估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指标信息没有全国的数据,如脑卒中、急性心梗的新发和现患病例人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例的管理人数等;绝大多数指标缺乏省级代表性的数据;慢性病监测信息化程度低,与传染病领域有巨大差距;队列研究少,与其他社会决定因素数据交流少等。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未来10年将消耗财富5580亿美元。

慢性病在我国如此高发,慢病的监测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呢?梁晓峰表示,在去年的纽约会议之后,中国反应非常迅速,已经陆续开展了慢性防控和监测的措施。他介绍,有三个指标和慢病监测非常密切:全人群死因监测、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慢性病监测应覆盖病因链的每个环节。梁晓峰表示,比如辖区内有多少因慢性病死亡病例?死亡原因是什么?辖区内有多少恶性肿瘤、脑卒中病例、急性心梗事件?辖区内有多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患者?发现了多少?有多少得到控制?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等等。

WHO全球慢性病监测框架指标有,水果摄入量、超重和肥胖、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总胆固醇升高等等。梁晓峰表示,这些都是慢性病监测的危险因素。我国开展的并不晚,但苦于经费、资源有限,做的还不是太多。

据了解,十五部委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提出了监测工作的三个指标:一是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二是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三是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

目前,梁晓峰介绍,我们有161个死因监测点,这些点承担了很多监测工作。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0年运行了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有145个疾病监测点,监测人群覆盖3~10万人,总覆盖人口约1000万,但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1%。2003年,中国CDC对全国疾病监测点进行调查,已经增加到目前的161个监测点,总覆盖人口约7300万,占总人口的6%。2008年,我国死因监测采用了死因登记报告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在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方面,2010年纳入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7000万元。监测范围,从2004年的79个监测点,覆盖3万余人,到2010年的162个监测点,覆盖近10万人口。梁晓峰说。

他表示,通过对死因及危险因素的监测,发布了《死因监测数据收集》和《慢病家危险因素监测分析报告》,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保障。

对于营养与健康综合性监测,梁晓峰介绍,2010年~2012年,已经启动了第五次调查。2010年,完成了34个大城市点和16个中小城市共50个点的工作;2011年完成了26个中小城市点和29个贫困农村共55个点的工作。2012年,将开展45个农村点的工作。

他认为,监测只要长期的观察下来,就能发现些东西。比如食盐摄入量监测,我国食盐摄入量虽然没有芬兰下降的那么多,但也在下降。

我国目前开展慢病评估主要包括什么呢?梁晓峰介绍,主要是定期发布《中国慢性病报告》,全面描述不同时期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应对策略及措施,防控经验和效果;还通过两会特刊形式宣传慢性病防治工作,近期还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5周年活动”。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