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助理研究员 潘子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 迟春花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刚爬三层楼就喘得直不起腰,胸腔像风箱般呼哧作响……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引发。放眼全球,它已成第三大致死病因。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领衔的“中国成人肺健康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患病人数估算近1亿。近日,《中华医学杂志》刊发研究,为破解慢阻肺病防治困局带来新思考。
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表示,慢阻肺病是一种以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肺部疾病,核心是气道和肺泡慢性损伤导致的气流受阻,这种损伤往往不可逆,若放任不管可从活动受限,发展到肺心病、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晚期慢阻肺病不仅损害患者健康、给家庭带来照护和经济压力,还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全科医生、助理研究员潘子涵介绍,当前,我国慢阻肺病防治路上有以下五大“拦路虎”。
筛查有盲区。慢阻肺病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等出现反复咳嗽、爬楼梯气短时,肺功能可能损失一半以上。临床诊疗中,人们发现,医院呼吸科接诊的患者很少,与庞大的患病人数形成鲜明对比,其中的巨大空缺正是因为筛查不够。“中国成人肺健康研究”显示,2018~2021年经“幸福呼吸”项目诊断的慢阻肺病患者中,仅41%曾接受过肺功能检测,其中有17.6%被正式诊断、8.5%接受了规范治疗、4.6%有效控制病情。
基层装备差。诊断慢阻肺病的“金标准”是肺功能检查,但2021年一项调查显示,全国7458家基层医疗机构中,肺功能仪可获得率为8.94%。与此同时,《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确定了16种慢阻肺病基本药物,但近90%的机构配备品种不足8种,吸入剂型平喘药物的配备率在30%以下,常用长效吸入药物配备率甚至不足10%。
分级诊疗转不动。按国家政策,病情稳定的慢阻肺病患者应先在社区管理,急性加重时再转诊至大医院。但现实是,社区医生想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需与坐诊专家沟通、等床位;上级医院医生若想把稳定期患者转回社区,也频遭患者和家属的拒绝。
基层医生本领慌。基层医生本应是慢阻肺病防治的“守门人”,但不少基层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还很欠缺。2024年发表的一项对5000名基层医生的调查显示,超半数基层医生对肺功能相关知识掌握不足。
公众认知跟不上。国家大型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仅9.2%听说过慢阻肺病,知晓肺功能检查者为3.6%。很多患者用药也不正确,如有人把气雾剂直接喷在嘴里、有人怕成瘾擅自停药,让疗效大打折扣。
多国在慢阻肺病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英国依托健全的初级保健制度,让全科医生把握慢阻肺病首道关卡,负责患者的筛查、诊断和日常诊疗,当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时再转诊。由于慢阻肺病需要长期管理,加拿大推行“电子病历”,让接诊医生能直观地追踪患者病史,确保治疗的连续性。
迟春花表示,慢阻肺病防治最关键的一步是推广筛查。应激活设备,及时对闲置的肺功能仪开展专项清查,配发简易操作视频,鼓励基层医务人员使用。同时,通过在社区医院设立慢阻肺病特色门诊、将肺功能纳入40岁以上人群的体检等措施,将筛查落实到位。另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开展科普,鼓励35岁以上人群、吸烟者、长期接触油烟者、持续性咳嗽人群自行通过问卷进行筛查,再对结果异常人群进行重点警示,鼓励他们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