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水在人体中的比例高达70%。水进入人体后是如何被利用和代谢的?
《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详细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水由口入胃后,经过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发、肃降,以及肾的蒸腾气化,把水布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其利用。最后,废弃的水液通过呼吸、汗液及大小便排出体外。水液的正常代谢主要依赖于肺、脾、肾三脏的调节,尤其取决于此三脏的阳气是否充足。当脏腑阳气足时,阳旺则气化,气化则水自化,水液以气化的形式输布全身。若三脏任何一脏的阳气不足,水液便不能正常气化而出现输布排泄障碍,可成为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水、湿、痰、饮是同源异态,当温化无力时,湿停聚而为水,水停留而成饮,饮停凝而成痰。
由此可见,饮是由于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停留于身体某些部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根据饮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有相关阐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无论哪一种“饮”,都是水停而成,得温则行,遇寒则聚。张仲景提出对“饮”的治疗原则是“以温药和之”,这是因为,“水性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就好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把衣服弄湿了,使用吹风机能很快把衣服上的水湿转变成蒸气排走是一样的道理。
既然水液代谢是通过呼吸、汗液以及大小便排出体外的,那么临床上根据饮停的部位因势利导,使这些“废水”邪有出路,则效果更好。对张仲景所说的四“饮”,可使用以下方法治疗。
痰饮。指饮邪停留在胃肠间,患者会表现出不思饮食、心下满闷、胃肠有声、呕吐清水痰涎、四肢不温等症状,多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治宜温中、健脾、化饮,给脾胃这台“抽湿机”加足马力。方子可选用附子理中汤等,这类人群平时勿食寒凉生冷以及肥腻难消化的食物,以杜绝生饮之源。
悬饮。指饮停胸胁间,患者会有咳则胸肋疼痛、痰涎清稀、喘息不能平卧等症状,多因肺失宣降,气机升降失常,气不布津,饮邪上迫于肺所致,治宜泻肺逐饮。方子可选用葶苈子大枣泻肺汤加减,同时要注意保暖,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并配合天灸、膏方等治疗。
溢饮。指饮溢于四肢,患者会有身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肢体浮肿、痰多白沫或伴有咳喘等症,多因风寒束表、寒水内留、溢于肢体所致,治宜发汗、解表、化饮,使停于四肢之饮通过皮毛汗孔发散出去。方子可选用小青龙汤加减,患病期间要保证睡眠时间,均衡营养,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
支饮。指饮停上焦心肺间,患者见有胸闷咳痰、喘促不能平卧、形体肿胀且遇寒加重等症,多因心阳被遏、肺失宣降所致,治宜温阳、宣肺、化痰。方子可选用加味二陈丸或三拗汤等,平时屋内要保持空气清新,预防受寒,常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