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后,由于晶状体调节能力下降,会出现看近物模糊的现象,看书、看报都要拿的远些才看得更清楚,即俗话说的“老花眼”。但是,有些人却发生了“老花眼”突然好转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老花眼突然恢复
可能是白内障早期
眼睛中的“晶状体”充当着类似相机镜头的作用,而白内障就是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变混浊了,视线也会随之模糊。
随着白内障的继续发展,晶状体代谢发生异常改变,其纤维发生肿胀,密度增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晶状体的厚度增加,相当于眼睛里多了一副老花镜,这就导致一种错觉“老花眼突然变好了”。
但其实,这只是白内障发展的一个阶段,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其后就会逐渐出现:
①视物模糊,尤其是在晚上;
②视物有黑点或白色薄雾遮挡视线;
③对物体的对比度、颜色的敏感度下降,甚至难以区分颜色;
④单眼复视或多视症,如看1个人时,可以有多个影子。
①避免过度视疲劳
②眼睛防晒
因而建议太阳光强烈的时候一定要戴上太阳镜。
③摄入充足的维生素C
人眼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约比血液中高出30倍。而随着年龄增长,营养吸收功能与代谢机能逐渐减退,晶状体容易营养不良,因而日常要适当多吃富含维C的果蔬,像枣、猕猴桃、苹果等。
④多吃富含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食物
所以像玉米、菠菜、鸡蛋、西葫芦等可以加入日常膳食。
⑤少吃盐
有研究表明,当饮食中多盐者患白内障为少盐者的2倍!因此日常要控制盐的摄入量,最好每天不超过5克。
糖尿病患者突然老花恢复,
多是发生眼底病变
糖尿病人群若是突然出现老花眼好转,其实很可能是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了糖尿病眼病——波动性屈光不正。
当血糖降低时,视力又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屈光水平,也就是说原来正常的依旧正常,老花的依旧老花。
需要注意的是:眼睛是糖尿病损伤的重要器官之一。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发生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5倍;眼部并发症状占所有糖尿病并发症的20~40%,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屈光不正、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建议:当确诊为糖尿病时就应该马上去眼科做一个检查,而且应该定期检查。在发病初期,血糖、血压控制得比较好,至少一年检查一次;如果血糖波动很大,控制得很不理想,建议半年或者三个月检查一次。
血糖波动大,有时候比持续高血糖更加可怕——人体无法适应大幅度的波动,就容易造成应激损害,对血管、神经、心脏的伤害也会增大,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①吃饭细嚼慢咽
很多慢性病人群往往只注意控制食用量,却忽视了进食速度,但对糖友来说,进食慢有利于胰高糖素多肽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生成,帮助更好地控糖。
建议吃饭时长可掌握在20-30分钟之间。
②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
建议糖尿病人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低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舞蹈等,需要注意运动前拉伸,运动后放松,避免运动损伤。时间可以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