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领导、嘉宾、专家、企业代表等人士合影
10年,是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一个人的10年是不容易的,一个事业的10年也是不容易的。
10年时间,走过的风风雨雨,感受过的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深切。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是一项健康传播事业,截至2015年,她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为了纪念这个事业,2016年1月20日,近百名国内知名的医学、营养及传播专家在京参加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十年回顾与探索”会议,大家共同对这个项目做了回顾和探索。
大会现场
回顾与思考,来自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的《社会动员与激励》报告;感谢与动员,来自过去10年的时光,在健康传播道路上持续耕耘的团体和个人;下一个10年呢?在我们唱起主旋律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期待!
应该,这值得!
现在,让我们搭乘时光机,借助大会的精彩画面,去看看“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走过的10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
王陇德:项目彰显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
慢性病的危害巨大,这是中国和国际上已达成共识。为了遏制慢性病的蔓延,我国各条防控战线团结一致,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帮助个人、个体提高健康素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10年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强化政府主导、广泛社会动员,围绕不同主题组织专家广大媒体开展慢病防空知识传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
王陇德强调,慢性病防空健康中国一项重要工作,多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坚持不懈进行健康知识传播才能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这需要政府主导把控方向,需要专业机构和专家提供权威科学知识,需要媒体创新性把知识传播出去,也需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健康知识的传播。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
常继乐:项目10年结出“一二三”成就
在2005项目启动当时,社会大众健康素养比较低,当有渴望得到健康知识的需求,于是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共同的倡导启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由知识共享计划和激励计划两部分组成的,通过媒体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以达到促进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常继乐说,这个计划秉承传播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促进慢性病的防控,坚持政府主导、媒体先行、专家和患者共同参与社会支持,让大众受益这样的指导,选取了吃动平衡、骨质疏松、胆固醇管理等等的课题,每年选一个课题进行传播和宣传,应该说这个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10年时间结出了“一二三”的成就:
●一是一个创新。第一次由政府出面通过激励而非行政命令方式最大限度的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了一个共媒体、医务工作者、运动专家、民众、企业等社会公众共同互动的一个平台,有效的传播了慢性病的防控知识以及营养改善的知识。
●二是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社会路径、政府推进、社会支持、专业机构落实为慢性病的健康知识的传播探索了一条新路;二是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首创的专家、媒体在疾病防治知识共享会的形式给医务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交流的机会,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进行慢性病健康知识的共享,保证了健康知识传播的准确性。
●三是有三个特色。一是参与面比较广,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已经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60个城市,开展了700多场知识共享和各类的活动;第二个特色是主流媒体积极的参与,特别我们这个行动计划有以后白岩松做我们宣传员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传播了大量准确的知识,十年来共有300多记者获得这方面奖励,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共同组织报道了2万多篇相关健康知识传播,有18亿人次受益;第三社会效果比较好,健康传播新突破,有效激励了媒体传播健康知识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成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病防控机制的典范。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
刘国永:体育健身是健康中国的一份子
参加体育锻炼是一种大家公认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深入人心,覆盖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
刘国永说,体育健身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大家的认可,很多专家学者观点也显示,健康中国绝不仅仅是医疗中国、卫生中国,体育健康也应为健康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体育总局要围绕健康中国建设,从全民健身这一块出发。”
怎样融入健康中国呢?刘国永提出了6个具体落实举措:
●1、健康中国建设作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的举措,确定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到2020年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2、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以健身促健康新理念,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要加强科学健身的指导,提高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和素养。
●4、要完善国民体制监测和活动健康调查等制度,推动现代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合作。
●5、搭建全民健身激励平台、创建激励机制。
●6、充分发挥体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当中积极作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
孔灵芝:未来健康传播趋向分众化、精细化、垂直化
2009年的深化医改启动,给慢病防治注入新的动力,以慢病作为切入点的医改,让广大的慢病患者受益;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又为慢性病防治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10年过去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也经历期间的变化:新媒体涌现,健康传播渠道、手段、形式呈现多元化、移动化、可视化,健康信息愈加受到关注,公众需求急剧增加。
这个项目10年的最后一年,也就是2015年,迎来最大的变化:在“吃动平衡”项目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借助新媒体的“O2O健康行为倡导”试点,通过社交媒体线上召集,同一时间全国各地同时落地,单次活动的参与者达到了60万人。
↑以上为孔灵芝做的主题报告PPT节选
孔灵芝说,健康传播的目的是促使生活行为改变,所以要以行为改变为导向。新形势下,要以受众为中心,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传播手段,形成传播合力,赢得关注。我们应该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精确制导”,为不同受众提供精确的健康信息服务。
孔灵芝称,“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希望能够推动健康传播的探索和创新,争取使受众从以往被动接收向主动搜索转变;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和循环传播转变;提升受众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使未来的健康传播更加分众化、精细化、垂直化,“全社会共同行动,创新健康传播,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共同努力。”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10周年之杰出篇:
↑王陇德向特别致敬奖获得者颁发荣誉证书:
从左至右:中央电视台评论员、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涂光晋教授;王陇德;原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主任王大龙;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
↑常继乐向特别贡献奖获得者颁发荣誉证书:
他们分别为: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咨询部主任陈伟伟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社区处吴静副处长;中国疾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丁钢强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主任;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常映明秘书长;北京市疾控中心曾小朋副主任(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颁发特别贡献奖:
获奖者分别为: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慢阻肺学组顾问、北医三院呼吸科内科姚琬贞教授;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他人代领);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教授(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记协书记处潘岗书记向媒体代表颁发特别贡献证书:
他们分别为:健康时报孟宪励总编辑;健康报杨秋兰副总编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策划人吕芸;新华网健康频道副主编刘映;搜狐健康频道主编袁月(排名不分先后)。
↑孔灵芝向企业代表颁发特别致谢奖荣誉证书:
他们分别为:辉瑞中国企业传播部总监郭锦;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张建弢副总裁;佳沛中国代表白培烁;礼来中国公共事务高级经理常晓萌;勃林格殷格翰传播部助理副总裁殷妤涵(排名不分先后)。
↑访谈环节由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主持,邀请的嘉宾有毛群安、胡大一、杨月欣、苏婧、张建弢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