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热点
钟南山团队:6年双盲实验 尝试逆袭慢阻肺
2015-08-14
来源:南方都市报
14088
  

      钟南山团队成员展示——  

      钟南山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慢阻肺、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

  冉丕鑫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慢阻肺发病与综合防治项目负责人。

  周玉民副教授:呼吸内科专家,慢阻肺发病与综合防治课题项目成员。

  郑劲平教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呼吸内科专家。

  陈荣昌教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呼吸内科专家。

  何建行教授:胸外科、肺移植专家,迄今保持着我国肺移植后存活时间最长、最高龄肺移植、肺移植一年生存期最高等纪录。

  最新成果

  首次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和人群干预实验,阐明生物燃料是我国慢阻肺的重要发病因素,阐述了生物燃料导致慢阻肺的机制。

  首次发现含巯基的化痰药羧甲司坦,将慢阻肺急性发作率减少24 .5%,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发现乙酰半胱氨酸能够有效防治慢阻肺急性加重,且副作用小。

  首次证实小剂量茶碱能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总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减缓扩张前肺功能下降速率。

  最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共引用本研究成果的论文5篇,成为全球防控慢阻肺项诊疗指南。

  7月13日,气温36℃,预报污染指数78,淡黄色的“良”。一个还算不错的天气。

  65岁的柯震靖(化名),一大早服下抗排斥药物,漫步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接受血液抗排斥药物浓度检查。

  他是一名肺移植8年的病人,也是亚洲第一个同时移植两个供体肺的患者。老柯对大气环境由优转良或骤然升高的气温非常敏感。“这时候呼吸能明显感觉不那么舒畅。”

  老柯肺移植的原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引发呼吸衰竭。慢阻肺在中国是人群死因前三位的一种疾病,到了终末期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只能换肺,然后就是无休止的服用抗排异药物。

  钟南山院士、冉丕鑫教授团队1999年提出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经过13年磨砺,第一次从流行病学证实生物燃料可引起慢阻肺,第一次发现两种老药用于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安全有效。

  相关成果被写进WHO编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其中两篇研究论文分别被评为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2008年度最佳论文和2014年度国际环境与流行病研究领域最佳论文。

maomao

  8月11日,广医一院,医生在做支气管镜检查。

      最后防线 昂贵的肺移植手术

  现在回想起来,老柯认为自己的慢阻肺发病和吸烟有莫大关系。第一次发病时,49岁的他烟龄已有34年,一天一包烟。1999年,老柯的右肺患气胸并做了手术,之后咳嗽与气喘症状愈发严重。两次住院后,检查显示其肺功能非常差,肺脏能承受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小。

  “以前家住六楼,后来被迫换了个一楼的房间。但即便如此,能步行不喘的距离从200米减少到100米、50米,后来上厕所都要喘息好一阵。”对于那时的老柯,呼吸真的是一种痛。

  2007年2月,老柯呼吸困难,喘得连路都走不了,家人将他送到广州医院接受治疗。初诊的三甲医院IC U对如此严重的慢阻肺办法不多,他很快转进了广医一院ICU等待肺移植。

  这一等就是8个月,老柯基本无法脱离呼吸机,直到10月24日,羸弱不堪的老柯终于等到一个健康、匹配的肺源。以广医一院院长何建行为代表的外科团队,先为其进行了右侧肺移植。8个月在ICU的漫长等待,加上肺移植手术费用,老柯一共花了150万元,总算把命给救了下来。

  2012年,老柯不幸发现左肺也完全没了功能。在广医附一院,何建行建议其再进行一次肺移植手术。一个人体内有两个不同的肺,这在亚洲是第一例。第二次肺移植后,老柯又能到处活动,虽然很少出现气喘,但还是不能过度劳累。

  和其他慢阻肺患者相比,老柯是幸运的,他等到了合适的肺源,还能承担得起肺移植的昂贵费用。何建行团队20 0 3年开展肺移植技术以来,总共实施的移植手术也就100台左右,目前全国每年能开展的肺移植手术也不超过100台。这是慢阻肺防治领域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绝大多数末期的慢阻肺病人,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急性发作后,眼看着呼吸越发急促,出现肺心综合征、严重呼吸衰竭伴随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环境影响 燃烧柴草的危害

  1999年,钟南山就开始在各个场合宣传慢阻肺预防的重要性。“我记得1999年左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特别重视慢阻肺的防治。因为1998年的美国数据显示,他们所有的心血管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病死率明显降低,比1963年降低了60%以上,唯有慢阻肺增加了163%。”钟南山回忆起16年前的数据时,思路、逻辑依然清晰。

  当时在国内,由于忽视对慢阻肺的预防,患病情况更甚于美国。

  广州呼研所钟南山院士、冉丕鑫教授和郑劲平教授等人组成的团队,联合全国其他单位,运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002-2004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的9个研究中心对25627人进行慢阻肺病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发现,我国40岁及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8 .2%,38 .6%患者无吸烟史,不吸烟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达到5 .2%。早期慢阻肺患者占70 .2%,这表示早期预警和防治措施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超过1/3患者无症状,近2/3患者在以往检查中没有给予诊断,显示慢阻肺的漏诊、误诊情况严重。慢阻肺须接受肺功能检查,但93 .5%患者没有做过肺功能检查。84%Ⅱ级及以上患者未接受过治疗,说明我国慢阻肺诊治情况严峻。”

  课题组另一重大发现是农村地区燃烧柴草可导致慢阻肺疾病的发生。

  “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发现使用柴草对慢阻肺的发病率有着直接影响。”在韶关云岩地区,基本无室外空气污染,女性也基本不吸烟,但其慢阻肺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团队对现场进行观察后发现,该地区几乎都使用生物燃料进行烹饪,且厨房密闭没有烟囱,通风极差。

  于是,团队在当地进行有关生物燃料烟雾危害的宣传,建议采用沼气代替柴草、改善炉灶、安装烟囱和通风设备等改善厨房通风的措施,经中长期研究发现,改造厨房后的居民慢阻肺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改造组。

  “足以彰显课题价值的不是单纯的医疗经济效益,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在改进了厨房及通风的状态下,人们患慢阻肺的几率下降,肺衰竭进程减缓,实际就是减少了慢阻肺急性发作期的庞大治疗成本。”钟南山表示。

  早期筛查 问卷+呼气峰流速

  该研究团队的研究还阐明了抽烟、大气环境和生物燃料在慢阻肺发病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戒烟率、建议政府改善大气环境,在对广州荔湾区西村一处原水泥厂的人群进行干预后,该地区肺功能下降趋势减缓。

  从事慢阻肺研究50余年,钟南山院士纵向对比广州数据发现,慢阻肺发生率和肺衰竭的发展进都在逐渐减少、减慢,“这是由于我们这十几年来积极地进行慢阻肺的宣传和治疗工作,广州地区慢阻肺的防治意识比以前提高,但这个问题在农村还没有得到改善。”

  “2007年有文章报道过,接近2/3的早期慢阻肺患者没有症状,因此我们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希望在中国发现早期慢阻肺病人早期干预,或者可以由此逆转慢阻肺进程,这个理念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人做,因为非常难。”

  团队创建了慢阻肺早期综合预防模式,包括采用初筛方法、首次建立社区综合防治模式,并进行生物燃料综合推广。冉丕鑫、周玉民首次制定了适合中国人群的慢阻肺早期筛查问卷,同时评价了呼气峰流速初筛的价值,有效率为76 .8%,建立了慢阻肺病情初步判别系统,判别准确率为70%。这也是首次建立适合中国社区和基层的慢阻肺早期筛查体系。

  国际呼吸内科专家、牛津大学Sm ithM教授称:“呼气峰流速作为慢阻肺初筛手段,尤其适用于像中国这样因为肺功能检查率低而延缓诊断、造成沉重疾病负担的国家。”

  钟南山介绍,在社区进行综合防治,居民只需通过简便的方法,比如峰流速仪、便携式肺功能机,就能够早期筛查出一些还没有症状的慢阻肺病人,一般出现症状,肺功能就已经降至50%-60%。

  “种种研究结果表明,什么疾病都是越早治疗越好。像高血压,早点控制血压,就不会发展成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早点控制血糖,不会发展成合并症,如眼睛、肾脏和血管的病症等。因此我们致力于早期发现,创建慢阻肺早期综合预防模式。”

  “2009年,我们开始对无症状期患者进行双盲对照实验:一组用证实有效的药物进行干预,一组则使用安慰剂。历时6年,比较两组人员的肺功能变化。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让慢阻肺这一晚期无法逆转的疾病,在早中期完成逆转。”该项研究正处于后期数据比对和整理阶段,一旦证实有效,将是又一项重大突破。

  老药新用 治疗费用降八成多

  慢阻肺的发生机理迄今仍不十分明确,但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

  烟雾中含有的焦油、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氢酸、丙烯醛和尼古丁等物质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变不规则,纤毛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容易导致病菌侵入引起感染,还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等。

  团队前期通过大量样本,发现含巯基的化痰药羧甲司坦能减少慢阻肺发作近1/4,每年治疗费用只有国际常规标准治疗的15%,减少急性发作治疗费用2480元/人/年。多个研究中心通过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实验发现,运用该药物,慢阻肺急性发作率减少24 .5%,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该项研究随后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被评为年度最佳论文。全球医学专家的评论认为:“课题对已有药物作出新的思考,可对慢阻肺防治赋予新的内涵。并提供一个经济安全的药物,降低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多的慢阻肺急性发作造成的经济负担。”

  随后,羧甲司坦的应用写入W H O的慢阻肺防治指南,推广到国际慢阻肺防治领域。“我今年在英国开学术会议期间,英国同行告诉我,他们已经在使用这一方案”,钟南山透露。

  团队成员郑劲平表示:“考虑到羧甲司坦酸性较重,部分患者长期使用有胃部反应,正在研发一种与羧甲司坦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副作用小,降低酸度,同时保持药品的抗氧化作用,用于减少慢阻肺发作”。他率领的团队与白云山制药厂联合研发的该自主产品正进行临床前安全实验。

  除了羧甲司坦,团队还发现了另一种老药—乙酰半胱氨酸加大剂量使用后,也能有效防治慢阻肺急性加重,而且副作用小。

  整个课题中的多项论述,不断发表在国际核心医学期刊上。团队的防治研究成果,被WH O写入最新版指南向全球推广,还被国际环境与流行病研究协会选定为2014年最突出贡献论文,这是该项目评选推出后中国医学界目前唯一获得该殊荣的研究成果。

  对79岁的钟南山而言,现有的成果不足以让其停止研究的步伐。他希望能够尽快建成一个覆盖亚太地区的呼吸中心。对于“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这一热门课题,他所在的呼研所团队也于2015年开始正式承接与之相关的国家、省、市三个层级的课题。“项目是国内多个中心一起做的联合课题,主要关注大气污染对慢阻肺的影响。现在比较肯定的是大气污染加重慢阻肺、增加其急性发作率,但是大气污染会不会引起慢阻肺,这个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结论。”钟南山希望,一切以科学严谨的数据说话。

  广州医科大学的实验室内,已经有不同组别的小白鼠在不同浓度PM 2.5的房间里生活,团队将观察它们的气道变化。“随后,我们会将这类动物试验放入隧道等外部环境中进行测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策划:任天阳 王海军 田霜月

  统筹:冯巧 陈实 薛冰妮 贺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方畅

  通讯员 茹志娜 余建新

0 条评论
慢病界 经卫宣办批准 - 中健刊函:【2011】4号 |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5420号-2 技术支持博乐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