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科普 > 疾病防治
什么!原来这些都是风湿病?别再傻傻看错科室了
2022-11-11
来源:医学界
14693
  

  反反复复口腔溃疡、眼干口干、年轻人的腰痛、脸上长出“蝴蝶斑”、手指小关节肿痛、足趾关节肿痛脏器不明原因肿大“东方美女病”

  这些毛病看着挺多,实际上都是一类疾病,这种病,在咱们生活里很常见,却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风湿病。

  故事1:被口腔溃疡反复折磨的小李

  18岁的小李老是反反复复的口腔溃疡,多次到医院就诊,口腔科医生建议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谨遵医嘱的小李还是被口腔溃疡反复折磨,眼睛还有虹膜炎,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来到风湿免疫科,医生发现小李面部、胸背部有“青春痘”样皮疹,详细询问患者还有“排小便”地方溃疡,综合上述病情,考虑“白塞病”。

  风湿科医生提醒: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会阴部溃疡、皮疹、下肢结节红斑、眼部虹膜炎、食管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

  诊断:在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基础之上,加上反复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眼部受累及针刺反应阳性中任何两条。

  治疗:白塞病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是免疫调节药或免疫抑制药,包括外用药物、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秋水仙碱、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和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在药物治疗之外还可选择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但以药物治疗为基础。

  特别提醒:反复口腔溃疡不只由于熬夜、缺乏维生素引起,一些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系统血管炎等疾病均可导致。

  故事2: 口干、眼干也是病

  50多岁的王阿姨陪着孩子一起看《你好,李焕英》,孩子们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王阿姨在旁边也很伤心,但是怎么都没有眼泪,到底怎么回事?

  原来王阿姨得了一种叫“干燥综合征”的风湿病,经风湿科医生仔细询问发现王阿姨这样欲哭无泪的情况已经出现1年多了,平时吃米饭、馒头等比较干的食物时,如果不喝水就咽不下去。

  风湿科医生提醒:干燥综合征(SS)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

  诊断:该病诊断主要依据反复口干、眼干症状结合自身抗体阳性(SSA、SSB阳性)或唇腺活检异常(病理示淋巴细胞灶)诊断。

  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的进展以及继发性感染。对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肺间质病变、肝脏损害、血细胞低下(尤其是血小板低的)、肌炎等则要给予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进展迅速者可合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特别提醒:没有糖尿病的人如果出现明显口干,或者眼干症状、眼睛砂砾感、欲哭无泪,或反复腮腺肿大,或牙齿莫名脱落、坏掉,有可能是“干燥综合征”。

  故事3:年轻小伙每天腰痛

  20岁的小刘一直被腰痛折磨,严重时半夜能痛醒,翻身都有困难,但活动后会有所好转,直到有一天疼得不能起床,感觉自己的腰背像被裹着一层厚厚的麻布一样舒展不开,看过多家医院疼痛科、骨科效果都不好,后来辗转多家医院来到风湿免疫科,医生发现就在几个月前小刘还有过1次虹膜炎病史,及右足跟疼痛,都没有重视,经过检查后原来小刘得的是“强直性脊柱炎”。

  风湿科医生提醒: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20-30岁男性,是以腰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风湿性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

  诊断:反复发作的炎性腰背痛(夜间痛、休息痛,活动后缓解)加上影像学上的骶髂关节炎即可诊断。

  治疗:该病治疗主要在于控制炎症,减轻或缓解症状,维持正常姿势和最佳功能位置,防止畸形。包括教育病人、理疗、药物和外科治疗等。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TNF-α)拮抗剂、IL-17A抑制剂、JAK抑制剂)等治疗。

  特别提醒:该病致残率非常高,如果不早期诊断、治疗,可能出现年纪轻轻弯腰驼背的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故事4:脸上的“蝴蝶”

  32岁的王姐最近脸上莫名其妙长出像“蝴蝶”一样的皮疹,多次就诊当地医院皮肤科给予外用激素涂抹后无明显好转,这几天出现全身乏力还伴有低烧,经朋友介绍来到风湿科就诊,医生询问后得知王姐最近小便有很多泡沫,完善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后确诊王姐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科医生提醒: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育龄期女性的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SLE分类标准中,将血液学异常、免疫学异常和自身抗体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列入了诊断标准。SLE的实验室检查,对于SLE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活动性与复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治疗:除了避免劳累、紫外线照射之外,主要是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抗疟药、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等);对于重症患者使用免疫球蛋白冲击和血浆置换。

  故事5 :肿得像梭子的手……

  60多岁的赵阿姨,最近中指关节反复肿痛,早上起来还有明显的僵硬感,手无法屈伸,拿筷子都费劲儿,后经多次辗转最终听朋友介绍去到风湿科就诊,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幸好发现的早,病情尚属于早期阶段,用生物制剂后关节肿痛很快好转,晨起僵硬感也基本消失,避免了出现关节畸形、致残的风险。

  风湿科医生提醒:类风湿关节炎(RA)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以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为特点,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诊断:多关节肿痛伴有明显晨僵,结合血检提示炎症指标高,或自身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治疗:早期开始关节的功能锻炼及口服药物对症治疗(非甾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羟氯喹、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局部或口服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TNF-α抑制剂、IL-6受体拮抗剂、JAK抑制剂等)治疗。

  故事6:过节一起嗨,“脚趾肿痛”一块儿来

  小刘和小王是一对好哥们,平时工作忙,好不容易赶上过春节,俩人坐到一起喝酒、吹牛,把家里的白酒、红酒、啤酒,全都干完了。可是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刘就被大拇脚指头给“叫醒”了,红肿痛如刀割一样……疼痛难忍。

  到了医院,刚办理好入院手续,好哥们小王也被送来了,俩人都被诊断了“痛风性关节炎”。

  

  风湿科医生提醒:痛风属于代谢性风湿病,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呈急性发作特点,发病往往与高嘌呤饮食诱发相关,如吃火锅、喝肉汤、吃烧烤或喝酒等,若不能科学治疗及管理,容易导致多发痛风石及痛风性肾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有急性发作的炎性关节炎表现,结合血清尿酸高或影像学证据支持的关节滑膜炎表现,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

  治疗:在低嘌呤饮食、禁忌酒精摄入基础上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秋水仙碱)抗炎镇痛治疗,同时加用规律的降尿酸药物治疗(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

  故事7:青春美少女得了“东方美女病”

  23岁的小张大学刚毕业,是单位里出了名的美女,最近几天反复低热,并伴有颈部疼痛、头晕、头痛,为查找低热原因,就诊风湿科,医生经过检查发现自己竟有高血压,并且两侧上肢血压还不一样,其中一侧肢体还摸不到脉搏!原来小张得的是“东方美女病”——大动脉炎。

  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小张的体温和血压很快恢复正常,头痛、乏力、颈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也逐渐消失。

  风湿科医生提醒:大动脉炎是好发于年轻女性的风湿病,患者往往有发热和血压非对称性升高等隐匿性及不典型临床表现,且没有特异检查指标,所以临床上极易漏诊、误诊,延误病情易造成不良预后,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

  诊断:40岁以下女性,满足下列≥1项:

  1.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

  2.脑动脉缺血症状,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血管杂音。

  3.近期出现的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

  4.不明原因低热,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脐旁等部位或肾区可闻及血管杂音,脉搏有异常改变。

  5.无脉及有眼底病变。

  治疗:激素为一线治疗方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降压、扩血管等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外科介入治疗。

  故事8:眼睛肿完,下颌肿,下颌肿完胰腺肿,是肿瘤吗?

  56岁的丁叔叔10年前,因为双侧泪腺反复肿大影响视力切除了泪腺肿物;5年前,因为颌下腺肿胀,再次接受颌下腺肿物切除;两次活检都没有找到肿瘤细胞。直到去年年末,在单位例行体检时又发现胰腺有异常占位,抽血化验肿瘤标记物有升高,就诊于当地肿瘤医院考虑“胰腺癌(癌中之王)”,建议手术切除。

  后来因为家里有亲戚在医院风湿科工作,巧合之下多问了一句竟免于手术治疗,原来经过风湿科医生详细询问,周叔叔曾有过反复泪腺、颌下腺肿胀病史,结合这次胰腺占位情况完善了血清学检测后诊断为“IgG4相关疾病”。

  经过免疫抑制治疗后,周叔叔复查胰腺占位已经基本消失,免去了再挨一刀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风湿科医生提醒:IgG4相关疾病是近10年来才逐渐被认识的风湿病,发病率极低,属于我国罕见病目录纳入病种,临床上以器官或者组织肿大,模拟肿瘤占位为临床表现,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如果能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避免手术,预后良好。

  诊断:(满足1、2、3三条者可以确诊)

  1.一个或多个器官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肿胀或肿块。

  2.血清IgG4>135mg/dl。

  3.受累组织中浸润的IgG4+/IgG+浆细胞比例>40%,且每高倍镜视野下IgG4+浆细胞高于10个。

  治疗:药物治疗为主;糖皮质激素是一线药物,可控制异常免疫炎症反应。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助于糖皮质激素减量及维持疾病的稳定。对糖皮质激素禁忌或无效的患者可给予生物制剂治疗。

  总结:

  上述仅仅是上百种风湿病中的几种,生活中风湿病千变万化,大多以疑难杂症的形式出现。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考虑风湿病,尽快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1.各种关节肿痛、肌肉疼痛无力;

  2.各种顽固性皮疹、脱发、口腔溃疡、低热;

  3.反复不明原因的发热;

  4.反复胸闷气短,检查发现有肺间质病变;

  5.化验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而用其他专科疾病无法解释;

  6.各种颈肩腰腿痛;

  7.不良妊娠、反复流产;

  8.有多个系统表现,其他科室诊断不明确,用其他某个器官疾病不能解释;

  9.脏器或组织异常占位怀疑恶性肿瘤时候;

  10.抽血化验发现自身免疫抗体异常。


0 条评论
慢病界 经卫宣办批准 - 中健刊函:【2011】4号 |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5420号-2 技术支持博乐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