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每到换季时不少老年人就开始琢磨去医院输液通血管,预防心梗或中风的发生。那么,定期输液疏通血管的做法是否可取呢?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缪中荣教授表示,输液通血管的做法不靠谱,输液不当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
“输液通血管”无科学依据
近年来,“一年输两次液能疏通血管”的做法在中老年人群中广泛流传,医生也经常在门诊遇到一些老年人主动要求输液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这些人群中不少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家族病史或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者,对突发心梗或中风的风险比较担忧。
临床上所谓的打通血管,主要是指溶栓治疗,即有些急性中风或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溶栓,或者血管支架等,把那些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组织重新救回来。当然,药物溶栓治疗时间窗是有严格限制的,通常只在发病4.5小时之内有效。而整个过程都与所谓的“输活血化瘀药”没任何关系。
如果大的血管堵了,因为血栓较大,静脉药物溶栓起不到很好的作用,这时,临床医生会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或者使用最新的取栓技术,通过手术把血栓拉出来,这是整个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流程。同样,动脉溶栓治疗和取栓手术也有时间限制,一般在发病7个小时之内进行效果好,7个小时之后再通大多效果都不好。
输液不能改善“血稠”状态
还有些患者,会因为自己“血稠”,要求输液。
缪主任指出,这也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血稠”的治疗不是靠输液稀释。“老百姓平常所说的血稠,实际是指血脂高,血脂高一定要通过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降血脂的药物来调节,输液没有办法把血液里面的脂类成分清除。”
相反,输液会带来非常多的问题,很多人输液过程中会存在静脉炎、过敏反应等风险,尤其是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另外,很多老年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种疾病,平时服药就较多,如果再长期大量输液,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衰风险。而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不能随便输液,因为大量输液极易引起心衰发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缪主任强调,冬季输液通血管不靠谱,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症状还应到医院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