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现场
过敏性疾病是全球第六大疾病,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三大常见疾病,发生率在中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呈快速上升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已成为妇幼保健和儿科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在京发布“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研究成果:参与调查的婴幼儿家长中有40.9%报告孩子曾发生过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症状;0-24月龄婴幼儿各类型过敏性疾病的现患率为12.3%,以皮疹瘙痒、眼鼻症状和胃肠道症状为主。
据了解,这是在我国首次全面、深入开展的关于婴幼儿过敏症状及风险因素的调查,邀请了国内妇幼保健、免疫、呼吸、消化、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等专业知名专家成立专家组,对项目方案设计实施和统计分析给予了专业指导和质量控制,现场调查在全国33个城市开展,共调查了0-24月龄婴幼儿11950例,结果显示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婴幼儿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引起医疗保健工作者、孕妇和婴幼儿家长的足够重视。
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副巡视员张伶俐对这次过敏调查的重大意义给予肯定。
本次调查还分析了婴幼儿过敏的相关风险因素。父母有过敏史、剖宫产、孕期使用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经常使用消毒剂或杀虫驱蚊剂、吸烟或经常接触吸烟环境、出生3天内添加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婴幼儿接触毛绒玩具、婴幼儿接触杀虫驱蚊剂或使用解热镇痛药,均会增加婴幼儿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调查指出,父母有过敏史是与婴幼儿过敏发生关联性最强的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双方均无过敏史,婴幼儿发生过敏的比例为37%;父母双方均有过敏史,婴幼儿发生过敏的比例会升高至65%。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中心副主任金曦介绍了调查背景和实施目的,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婴幼儿过敏防控的下一步策略措施。
据介绍,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中心将会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和既往的研究产出,同各界同道一起对婴幼儿过敏发生情况进行纵向追踪,对于过敏风险筛查工具和过敏干预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成本效益等开展研究。另外,开发培训教材和健康教育材料,大力宣传推广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不滥用抗生素等预防过敏的知识,呼吁全社会从生命早期开始,共同为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