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科普 > 疾病防治
中国糖友用药逐年递增
2024-05-06
来源:生命时报
10560
  

过去十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增加了10倍,人数已超1.4亿。降糖药品种也在不断丰富,在2023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光是治疗糖尿病的西药就多达82种。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在《糖尿病》杂志上发表文章,采集了2015~2022年全国9类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的采购数据,对我国糖友的降糖药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此,本报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

降糖药整体使用量逐年增加。研究显示,8年间,我国降糖药物的使用量由2015年的14.45DDDs/患者(DDDs,反映患者对该药选择倾向性的指标)增加到2022年的47.37DDDs/患者,且9大类药物的使用量均呈现增加趋势。

苏青表示,药物整体使用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糖尿病患病人数持续上升,病人多了,使用的药量自然会增加。第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在提升。过去,有相当一部分糖友不知道自己患病,管理血糖的意识也不强,常常少用药或不用药;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糖友在了解降糖的重要性后,就会增加降糖药用量。第三,血糖的达标要求越来越严格。此前,整体血糖达标率较低,随着降血糖的标准不断提高,用药量也会随之增加。

各类型药物增加趋势有所不同。二甲双胍以及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及复方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的使用量在迅速增长。特别是SGLT-2i,2019年采购量仅为0.08 DDDs/患者,排名最后,2022年已增加到5.37 DDDs/患者,上升到第4位。磺脲类作为“最常用的降糖药”,其使用量虽在9大类药物中位列第一,但占比却在迅速下降,从2015年的48.7%降至2022年的32.5%。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都略有增长。

“新药物占比增加,老药物占比下降,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苏青介绍,SGLT-2i等新型降糖药不仅能满足降糖需求,还能保护心血管和肾脏,具有减重作用,用量自然会逐渐增加。而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不仅没有保护脏器的作用,还容易引发低血糖。“我们医院磺脲类药物已经用得很少,和20年前相比,只有不到1/10。”二甲双胍是一款老药,相对于其他药物仍有优势,降糖效果好且安全性强、适用人群广泛。新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称《指南》)仍将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用药”,其用量在各类降糖药中的占比一直比较稳定。

不同地区间的降糖药使用量存在差异。从整体增幅来看,西南地区增幅最高,从2015年的8.25 DDDs/患者增长至2022年的34.58 DDDs/患者;南部地区的增幅最小,从15.05 DDDs/患者增长至32.83 DDDs/患者。从药物品种的占比来看,中部和西南地区使用磺脲类药物更多,东北、东部、南部地区使用新型降糖药的占比更高。

“当前不同地区间的用药差异,可能与《指南》的推广力度、药物可及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苏青介绍,国内外指南都推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其高危因素、慢性肾脏病和心衰的糖友,应优先使用对这些疾病有获益证据的药物。因此,在指南推广力度大的区域,新型降糖药物的使用量就会增加。从经济角度来看,新型降糖药物的花费比传统药物要贵一些,因而经济较发达地区使用量可能多一点。

“其实,新型降糖药物就是在考虑到了现有药物的不足后,进一步扬长避短所制得的。因此总体来看,新型降糖药的使用有不断超越传统药物的趋势。”苏青表示,但部分效果好、优势明显的药物,如二甲双胍,仍会被持续使用。他认为,未来降糖药会持续走向“多功能化”,不仅能降糖,还能保护心、脑、肾脏等器官,还可以减重,同时使用简便、安全性强。苏青说:“过去10年,复方制剂已经有了较多使用,占比在逐年增长,为糖友带来了福音。”

最后,他建议糖友应用降糖药总体上需遵循几点准则。第一,减少易导致低血糖的药(如磺脲类、格列奈类)的使用,如使用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友来说,应在医生指导下尽量选择低血糖风险小的制剂。第二,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有的药物叠加使用会增加低血糖风险。第三,注意药物对其他器官的损伤,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肝肾功能减退,乱用药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第四,关注药物在降糖外的获益,例如能否保护心脑血管,以及肾、肝等脏器,是否有助减重等。

0 条评论
慢病界 经卫宣办批准 - 中健刊函:【2011】4号 |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5420号-2 技术支持博乐虎
分享到 :